咬文嚼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章?治療費用是大問題,首富從黑科技開始,咬文嚼紙,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然》雜誌是全球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也被很多科技工作者認為是學術論文的最高殿堂之一。
許多影響行業和科研成果,通常都會得到《自然》的青睞。
米德爾的邏輯非常簡單,他聽說起源科技關於共生蛋白的論文曾經投遞給《自然》,但是《自然》都沒有鳥這篇論文,更別提發表了。
如果共生光合綠葉蛋白真的實現了,真的能夠改生物醫學的歷程,《自然》沒有理由不發表。
採訪完米德爾等人後,《紐約時報》以“科技不是科幻”為標題報道了共生光合綠葉蛋白的荒唐騙局。
《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的依據有兩個。
一個是實地採訪華熙醫院,發現很多肺部疾病患者依舊在那裡等著,並沒有接受所謂的共生菌治療。
《紐約時報》肯定採訪不到已經接受治療的患者,因為這些患者還處於觀察期,根本不會接受記者的採訪。另外,共生桿菌的產量不多,也無法滿足大量患者得到救治。
第二個是國際主流學術界對共生光合綠葉蛋白的技術嗤之以鼻,甚至都懶得評論。而在夏國國內,也只有一個三流學術期刊才發表了這篇論文,這足以說明了該項技術的不靠譜。
和《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對夏國偏見的報道一樣,這篇文章又成本了大部分西方獨自茶餘飯後的閒談。
但是《紐約時報》中文版的報道就不一樣了,題目變成了《大量患者等待新技術的治療》,內容也非常中性,就像描述張三去李四家吃飯那樣。
看,媒體也要恰飯。
除了《紐約時報》以外,不少科技專欄的作家在也開始撰寫文章準備抨擊一下共生蛋白的假象。
畢竟大家都要恰飯,共生蛋白又是目前不可多得的話題,不寫你寫誰?
周瀟可沒有時間閒談,也沒有時間去看《紐約時報》的報道。
【科技產品:共生光合綠葉蛋白。壟斷值,城市%;厭惡值,城市%。】
共生蛋白在國內醫學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在擴大治療規模之前,壟斷值增加不了多少了。
目前壟斷值遠遠高於厭惡值,周瀟的選擇也很簡單,繼續擴大該項技術的影響力。
既能夠治病救人,又能夠增加壟斷值,還能夠賺錢,這也是三贏的選擇。
共生蛋白治療的最終成本也被計算出來。
陳浩拿著一疊資料從工廠驅車前往總部,向周瀟彙報情況。
陳浩已然成為了生命科學實驗室的小組長,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現在回想剛剛加盟起源科技時候周瀟說的話,果然沒有一個字是放屁的,全部實現了。
陳浩將資料遞給周瀟,說道:“周總,如果不計算前期的投入,只計算共生菌生產、儲存、運輸的成本,每立方厘米大約400元。”
陳浩又補充道:“由於現在我們的生產線有限,所有菌種得不到有效的利潤,今後科技新區廠房建成以後,成本一定會大幅度的降低。”
周瀟估摸著成本,400元一個立方厘米,按照普通人移植200到300平方厘米計算,一次治療的成本費用8萬到12萬,這是起源科技的成本價。
周瀟不僅要計算成本,還要計算利潤。
起源科技對國內的患者一定不能夠是昧著良心賺錢,但是在大規模的量產之前必需要高於成本20%才能夠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以及後續的增產、擴產和科研。
何況起源科技還有巨大的前期投入,這種投入也要慢慢收回。
這樣算下來價格就是480元每立方厘米,總費用大約在萬到萬。
患者在醫院進行治療,費用還會上漲,花費應該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