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9章 最強的一屆會試,最才子,華西里,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考官都是士林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吳節仔細一看,發現這其中除了徐階外,還有不少都是嚴黨的人。看起來,嚴黨試圖借這場考試吸納新血的傳言並非虛言。
這情形,就連吳節都能看出來,嘉靖在位四十年,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自然明白嚴黨的心思。
冷冷一笑,提起御筆在上面劃去了幾個人的名字,只保留一個總裁,兩個副總裁的名字。至於十八房同考官的名字也劃去了幾個,換上新人。
這幾個新人都不是嚴黨的人,也不屬於朝中任何一個派別。
顯然,皇帝在沒看到這份呈文之前,對讓誰做考官已經胸有成竹。
景王見父皇一口氣換掉了好幾個嚴黨的考官,他和嚴嵩本是盟友,心中有些失望:“父皇,臨陣換將,乃是大忌。”
嘉靖轉頭深深地看了兒子一眼:“什麼忌諱,誰的忌諱?”
看到父親眼睛裡的寒意,景王心中一驚,訥訥道:“父皇要乾綱獨斷,自有用意,卻不是兒臣所能理解的,兒臣剛才也是隨口一說。”
嘉靖的眼神才柔和下來。
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考生的名額。
如果嚴黨有意壯大自己的陣營,定然會將名額往高了報,中的進士越多越能充實自己的基層。
實際上,如今的內閣都是小嚴一人說了算,他會放過這個機會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說起明朝進士的錄取名額,自來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依照人口數確定新科進士的數字。
一般來說,一億人口,每三年錄取一百到兩百個進士。
這些進士一旦中榜,可是要直接任命官職的,最差的也得實授一個知縣。可全大明也就一千多個縣,若錄取的進士多了,官多民少,國家財政可負擔不起。
不像後世,一個只有三十四人口的農業縣,吃財政飯的就有三四萬人。官民比例十比一,用驚世駭俗四字來形容也不為過。
明朝一個縣城,真正的公務員也就知縣、縣丞兩人,若不遇到天災[***],百姓的負擔還是很低的。
會試、殿士科的錄取名額的規則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幾百年都沒有改變。顯然,這個官民比例有一定的科學姓。比如清朝光緒九年,當時的全國人口是四萬萬,參加會試的考生是一萬六千,最後的錄取名額是三百零八人,平均下來,每年一百人。
明朝的人口比清朝時要少,但貢士和進士的名額依舊維持在每年一百人左右。
但內閣這次報上來的名額卻是六百四十,這就讓人有些始料不及了。
內閣一直有漫天要價的傳統,可這次開出這麼大一個數字還是顯得有些不同尋常。若是在往屆,這個數字一般都會在四百到五百之間。
進呈御覽之後,皇帝按照慣例,大筆一揮,改成三百。
大家都是一團和氣,默契於心。
問題是,這次是六百四十,皇帝就算要壓些數字下來,怎麼也得給內閣一個面子,不能壓得太多。
最後的可能,估計是在四百多人。
四百多人,分成南、北、中三榜,每榜都有一百人可以登榜。錄取名額之大,可謂是明朝開國以來前所未見。
“……今,上有聖明天子,下有賢臣,河清海晏……陛下恩澤,遍及草木蟲魚……須大開科舉之門,使野無遺賢,開太平之盛世……”嘉靖大聲地念著內閣的呈文,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聲中滿是諷刺:“說得真好聽,還不都是想著廣收門生,壯大聲勢,你們說,朕能遂了他們的願嗎?”
說著話,又將目光落到景王的身上:“你說呢?”
景王有些口吃:“聖明無過天子……這個……這個錄取的人也實在多了些,得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