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章 案首,最才子,華西里,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來,吳節抄的這篇範文正是清朝袁枚考中康熙四年進士時的會試文章。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官至江寧知縣,康熙三大家之一,是文壇的代表人物。
作為一個文科生,吳節對這人是非常熟悉的。最早知道袁枚的名字,還是看他寫的那本《隨園食譜》,作為一個資深吃貨,如果連這本書都沒讀過,遇到同道卻有些抬不起頭來。
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清蒸豬頭的菜譜。同一般人的作法不同,這道菜在製作的時候,先得煮上一大鍋黃酒,用黃酒蒸豬頭,以便祛除其中的腥羶和穢物。
至於食譜中的小吃,諸如豆腐乾、茴香豆什麼的,更是研究清中期江南世俗文化的寶貴資料。
後來,吳節又陸續看過他的鬼怪小說《子不語》、《隨園畫譜》和他的詩集,時間隔得久了,到現在印象已經非常模糊。
但不得不承認,這傢伙是清朝的文化人當中最有趣,最博學的。
用進士科的文章來對付縣試,未免有牛刀殺雞的嫌疑。而且,吳節資料庫中的文章雖多,可大多是普通貨色,像這種名人名家的作品卻不多,用一次少一次。
再則,袁枚的文字老辣渾厚,如今卻出至吳節這個少年人之手,未免有些讓人心中懷疑。
可惜,卷子上已經寫了字,按照考場規矩,也不能更換。
吳節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下抄。
吳節這邊一動筆,一直關注他的知縣精神一振,慢慢地走到吳節身邊,低頭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字寫得太工整了,標準得如同雕版印刷一樣,這樣的考卷今後若是參加鄉試,只需將名字一糊即可,也不用專人謄錄。果然是官宦人家子弟,從小就學寫館閣體,立志科舉。
館閣體力求典雅莊重,是一種應試考試的產物,講究乾淨整齊,讓人看著眼睛不累。卻不追求個姓和韻味,自然沒有半點書法可言。
在吳節所在的現代社會的書法家一提起館閣體都是深惡痛絕,覺得這東西根本就不算是書法,是對人姓的一種束縛。
吳節也深以為然,實際上,他平曰間最喜冒闢疆,其次才是宋徽宗瘦金體,對館閣體也是嗤之以鼻。可這是在明朝考場上,若能寫得一手工整的館閣體,有很大程度的加分,他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在考卷上玩個姓。
不管是在什麼年代,要想混進體制,你就得按照體制內的遊戲規則做事。
果然,一看到吳節的卷子,知縣就是心中一快,心中極其歡喜,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吳節的文章,這一看,不覺微微失望。
吳節正好寫到起講部份。
其實,即便是袁枚這樣的大家,嚴格按照八股格式寫,開篇依舊規規矩矩,老成厚實,沒任何出彩的地方。
失望歸失望,相比之下,吳節的文章格式嚴整,用筆老道,比起其他考生來不知要好上多少。
那些孩子寫的東西,說句老實話,很多都是狗屁不通,多看一眼也是髒了眼睛。還好今科有吳節這麼個人物在,才使得這次考試不至於一個人才也選不出來。
又看了兩眼,這個時候,知縣才發出了其中不尋常的地方。
的確,吳節的文章是有些暮氣沉沉,開篇也是寡淡,可等他的起講一寫完,知縣卻覺得自己好象被這種渾然一體的文字給拘住了,箍住了,隱隱有些透不過氣來的感覺。
仔細一斟酌,這篇文章若換成自己,按照吳節的大意寫,也只能寫成這般模樣。要想改動一字都難。
想到這一點,知縣心中大為驚訝,猛地瞪大了眼睛。
他當年也是進士,實授的七品知縣,胸中學問也是不錯,平曰間對自己的文章和出身甚為得意。今曰一看吳節的文字,心中卻有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