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睽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4頁,懷璧,伊人睽睽,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64章 長安客3
長安最近不太平靜。
科舉刺殺未平, 真相尚未查出,百姓中開始流傳一種「行詔籌」。
這種「行詔籌」,是指民眾用禾杆或木籌作為傳訊工具, 在長安里巷阡陌間奔走, 傳遞訊息。人們看到訊息, 口上不說,拿過木籌,自發傳給下一人。
這種隱晦的傳訊方式, 一般發生在王道不存、天下轉衰的王朝末期。據不可靠傳聞, 南國末期的長安街坊間,就出現過這種行詔籌。
一者說太子羨將往甘州;一者說南國將亡。
而今這種「行詔籌」出現在大魏街頭, 竟過了半月之久,朝廷才震驚地發現民間這種近乎邪叛的舉措。但這種「行詔籌」很難查出源頭所在, 百姓爭口不言,朝廷也判斷不出到底有多少百姓參與了這種事。最令人頭痛的, 是這一次「行詔籌」的內容,與林相有關——
一者說林相受賄,任意擺弄科考, 科考及第者, 非世家子弟不出,非林相所授意不出。朝廷是林相的一言堂;
一者四處散發林承早年拋妻棄子之事, 津津樂道講述王靈若母子在甘州所受的不平待遇, 藉此說林相與自己的愛女林雨若之間的齟齬。既然林承早有拋妻棄子的先例, 這一次的林雨若身死之事,難說不是林雨若礙了林承的眼, 林承的又一次發瘋舉動。
林承在民間多少年都是聖人臨世的形象, 一朝被人如此詆毀。朝堂百官私下嘀咕, 不敢發聲。以致滿街巷都是這種傳聞,傳聞終於傳到林家——
「一派胡言!」
林承初聞這些胡言亂語的傳說,氣得血熱頭暈,一下子跌倒在座,半晌緩不過神。
向他通報此事的刑部官員憂心忡忡「相公,民間到處這樣說,下官聽到這種傳聞滿心震驚,這分明是有人構陷相公……但這等拙劣手段,真的以為能威脅相公?朝廷辦案是要看證據,民間百姓卻借著口舌四處宣揚朝廷包庇相公……」
林承手撐著額頭,青筋微跳。
他喃喃自語「靠民憤來反逼中樞嗎?」
實則為了避嫌,自科舉那邊出事和林雨若身亡,林承除了被大理寺傳喚,皆閉門不出。但因他是一國之相,大理寺與刑部查案沒有進展之時,民間便會懷疑大理寺與刑部有意包庇林相。
百姓不是不記得林承聖人的榮光,只是聖人落馬,看起來更加現實。
這位匯報此事的刑部官員偷看林相臉色「下官發覺此事,立即召集人馬,沒收那『行詔籌』。但長安百姓數百萬,因陛下多年的放縱,人們對於這種事向來感興趣,下官也說不準這聲音會如何發展……另外,下官不得不說,此事理應是京兆府職責所在,難道韋府君竟沒有向相公匯報此事嗎?」
林承嘴角唇紋深重。
說起韋浮,林承微微眯眸,想到了那日在大理寺接受審問出來時,見到的韋浮。
韋浮依然是翩翩君子風采,眸中噙笑,使人如沐春風,說出的話卻與溫暖沒什麼關係「林女郎若真是自盡,不是被你們逼的嗎?想她消失的人應該不是我,看不慣她天真單純的人,是你們才對啊。」
那時候烈日炎炎,徐清圓立在廊角,韋浮站在花圃旁,林承負手立在月洞門前。
他們形成微妙的三足格局。
韋浮顏色清淡的總是噙著笑的眼睛,與林承對視一瞬。
林承想,從那時起,他的這位學生,就將與他的離心擺在明面上了吧。
林承事後幾次召見韋浮,韋浮皆不見。林承不清楚韋浮是因林雨若之事遷怒於他們,還是韋浮知道些什麼……總是發生這樣的事,林承做什麼都被天下人盯著,他不得不停了各種動作。
林承冷笑「我威脅大理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