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三子行不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章 以絕後患,重生之科技圈大明星,作者二三子行不行,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回到1999年一月,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佳寧基金,然後透過擴股增資等辦法變成股票後。各個公司開始全面按照曹文昭布的局進行交割。
實際上此前半年,甚至更早前就已經談好了。只等沈批和曹文昭的資金按約定就位。
只要有點記憶的都知道因為東南亞危機,全球外貿環境惡化,華夏在1997年龐大的國有產業工人(包括其他在職員工)高達萬人。一億多人啊。
然後,1998年下崗潮全面來臨,這一年有近兩千萬拿著鐵飯碗的國有職工被”裁員下崗“。年底統計人數暴跌到8809萬人,1999年還會暴跌五百萬人,達到8336萬人。1997年是一個界限,以前一直在漲,以後一直在跌,一直在裁員。到2002年,國企職員已經只剩下60%,也就是6924萬人,差不多四千萬人被下崗。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有不屬於國企序列的城鎮集體單位,更狠,沒有大量財政補貼,1995年有3076萬人,2002年,已經只剩下1071萬人,兩千萬沒了,裁員一大半。1995年,失業率才2.9%。2002年高達4%。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很簡單,國際競爭惡劣,訂單下滑嚴重。直接將原來沒有被重視的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比如最為廣泛的重複建設。地方官為了政績,為了升官發財。一個個迫不及待的上馬一系列大工程。瘋狂擴大產能,比如長虹電視很賺錢,全國都去搞電視機,1996年全國生產彩電能力已經高達3000萬臺。全國才多少人。一個家庭五口算。撐死了兩三億使用者。可是能買得起的有多少,以及買過了,不需要更換的有多少。全靠出口。可是全球都在大打價格戰。價格一得再跌。大公司還好,小企業都得倒閉。因為他們連國際經銷渠道都沒有。
另外就是建國後建立的,甚至還有民國的生產裝置,哪怕再怎麼保護保養,已經全面落後世界。以前政府包銷還好。一旦全面價格雙軌制,全面市場經濟。就沒辦法活下去了。
九十年代的中國工業水平居然還只有歐美70年代水平。可以說這20年接手引進了全球一大批落後裝置,技術,整體爆發。在日本韓國等國發動降價促銷全球搶市場,求生存以後。華夏企業完全不是對手。一個質量好(日韓是典型),一個質量差(當年的華夏產品代表著劣質貨,充斥全球,只有非常拮据的家庭,才回去光顧,因為買不起更好的優質產品)。可是劣質品是不受主流消費白領們喜歡的。小資情調的他們不差錢下,喜歡更好的東西,這就是華夏不重視的品牌意識。人家要買名牌。你給他大路貨。人家肯定不會掏錢。
還有就是企業社會壓力太重,幾十年了,各種社保,各種養老開支各種高福利待遇。等等,據說非經營經費開支高達總管理費用的40%。這無形中增加了產品成本。還沒人敢說減少福利,因為工人是國家主人,是企業主人的意識很普遍。這容易被人出脊樑骨。
最後就是服務更好的私企,外企,還有進口國際商品,他們競爭意識更加強大,反應更加神速。打不過很正常,打得過反而少見。九十年代,華夏市場一度在各個領域全面失守。被外國品牌巨頭打的潰不成軍。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為11.3722萬億人民幣(1.37萬億美金),其中個體經濟高達2.0376萬億人民幣,其他外資等型別企業工業產值2.0982萬億人民幣。佔總比例36%上下。
原來壟斷的集體經濟,下滑嚴重,很明顯。
因此改革是必然的,於是借殼在香江集體上市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招數。融資後可以擴張發展。但是香江投資的是什麼人。香江七百萬居民。
他們只是小頭,大頭是全球看好華夏經濟的金融資本。最終如何爭取他們成為股東就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