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取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章 不畏浮雲遮望眼,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青衫取醉,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中或許就有一些關係到通關的重要資訊。
……
記憶中的畫面仍舊是第一人稱視角,楚歌看了一陣,才意識到這個視角屬於王文川。
皇榜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名字。
在楚歌的視野中,王文川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從後往前看榜,而是非常自信地直接看向榜首的位置。
果然,他在第四名的位置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金榜題名,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也意味著王文川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收穫,在他22歲這一年,成功地進入了齊朝的官場,準備做出一番事業。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說他是一名頂級學霸,完全沒毛病。
去吏部報道之後,王文川轉身離開了繁華的京城,來到了齊朝的地方州縣。
一眨眼就是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中,他的足跡遍佈了許多的州縣,歷任判官、知縣、通判、知州等一系列的職位,實打實地從基層做起,由政績提拔。
而在這些一閃而過的記憶碎片中,楚歌也看到了一些特別的場景。
其實,王文川早就有機會去做京官。在他曾任節度通判的時候就可以透過朝廷的考試進入朝中,然後慢慢地熬資歷,順理成章地獲得提拔,快速進入齊朝的權力核心。
而考試,對於王文川這樣一個超級學霸來說,本來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畢竟他的文章在當時,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人,而在詩詞方面雖然不算第一,但也絕對在頂尖之列。
但他壓根沒去參加考試。
他執拗地去了另一個縣城做知縣,一干就又是五年。
從同僚、好友和政敵的眼中,他看到了疑惑。這些人顯然覺得,王文川的腦子多少是沾點大病。
但楚歌此時,卻很能理解王文川的心態。
因為他在歷史上,本就是以執拗而著稱的人。
凡是他認定的事情,就要不計代價、不計後果地執行下去,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齊朝的官員,為了升官發財,每個都在走捷徑。
齊朝的讀書人,在歷史上地位最高。而齊朝,更是有著“冗官”的問題,官員的數量也稱得上是歷朝之最。大量的讀書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等一段時間,總能謀個一官半職。
可即便如此,這些官員們也都挑三揀四,只想留在繁華富庶的京城,沒幾個人願意去窮鄉僻壤的鄉下和基層。
甚至得到任命之後,還推三阻四。
拉關係,送禮,找靠山,想辦法留在京城,混入權力中心,然後攀附某個權貴,很快一步登天。
但王文川顯然不想這樣。
他之所以一直執拗地留在基層,只想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顯然並不是完全不考慮自己的俸祿和前程,而是將它們放到了比較靠後的位置。
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為官一方,到底應該做些什麼。
二十年在記憶碎片中,一閃而過。
但從這些碎片中,楚歌還是能清楚地看到,王文川修過水利,開過荒田,治過洪澇,鬥過豪強,提拔學子,秉公斷案……
有一件事情,在記憶碎片中佔據了很大的篇幅。
在王文川做縣令的時候,春夏青黃不接,農民的生活十分艱難。去年的糧食已經吃完,而今年的新糧還沒有收穫。各種糧商、士紳,則是蠢蠢欲動,想借此機會抬高糧價、狠宰農民一筆。
於是,王文川決定,將官府糧倉裡的存糧借給農民,讓他們在秋收之後歸還,並保證只按市場最低的利息計算。
這種辦法最終大獲成功,農民有了救濟的口糧,官府也增加了收入,唯一不滿意的,只有地主和豪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