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讓縣自明本志令,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冀州刺史王芬等發動了一場叛亂未遂,而西北金城郡邊章、韓遂等也起兵叛亂,兵眾有十餘萬。由此曹操被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打算西征。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寫為典軍校尉時的志願。無疑,他是想討平金城郡邊章、韓遂的叛兵後自己可以做到徵西將軍並封侯。而他說用以題墓道,則是為了說明他是以此為最高目標的。但世事不由人,文章轉入“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隨後又寫到起兵時的心理。當時他不願多招募兵馬,恐怕成為強敵打擊的物件,以此說明自己意在平董卓,也沒有抱什麼更大野心。

第四段(第四自然段)突出表現自己掃定天下的功績。初平三年(192),曹操領兗州牧,破降青州黃巾三十餘萬,奠定了軍事力量的基礎。“袁術僭號於九江”,指建安二年(197),袁術稱帝號於九江郡治壽春(今屬安徽),因畏懼曹操,沒有敢告示天下。文章寫袁術兩婦預爭為皇后,人有勸他真即帝位,他卻說:“曹公尚在,未可也。”逼真地畫出袁術畏操的面目,也反映出自己的雄才大略。“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是敘述同年九月,進攻袁術,袁術渡淮逃走,曹操討殺他留守的橋蕤、李豐等四將,袁術稱帝的野心破滅,建安四年病死於壽春江亭的一段史實。曹操的勁敵,公開想稱帝的是袁紹,本文敘述自己大破袁紹時說:“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這裡概括了前後八年的史實:建安五年(200)操四十五歲,十月大敗袁紹於官渡;七年再進軍官渡,袁紹死。十年又攻冀州殺袁譚;十二年兵出盧龍塞,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氏勢力全被消滅。由於操挾天子出政令,掃平叛亂,所以自稱“投死為國,以義滅身”,即為國不顧死,仗義而棄身。他認為自己名聲“足垂於後”。這就是他掃平群雄時的志願。下面講到劉表,則是突出漢室宗親有稱帝野心的。他認為劉表是“乍前乍卻,以觀世事”的人物,即忽進忽退,窺伺群雄成敗,據有一州之地而從中漁利。他述及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劉琮降,“遂平天下”。那麼,“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已達到志願的極限,還有什麼可言呢?但他自己卻知道功大已到難以酬賞地步,上面所舉的事例足以說明漢室沒有他,就不能存在,“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於是他針對這一情況而提出問題,自作解答。

曹操所自明的本志,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作一好郡守到徵西將軍封侯,這是一個變化;董卓之亂,不放棄募少量軍隊來定亂,又是一個變化;平定天下之後,身為宰相,又是一個變化。但是他認為自己的志願始終有限制,沒有超出為漢王朝效忠的範圍。所以第五段講自己在平定了割據各方,本身發展為最強有力的勢力之後,針對篡漢的流言日興的情況,自己感激三世受漢室厚恩所立下的本志。

這一大段,包括第五、第六兩個自然段。第一個層次是講流言:人們看到自己力量強大了,又不相信帝王有什麼天命,私下會在心裡議評我有篡漢的意圖,常為此而憂慮。那麼如何回答這一很多人心裡存在的問題呢?第二個層次,就是用歷史往事作證驗來回答。一是學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了二分,自己還事奉商王紂,這是一件被稱頌為至德的事蹟;二是以樂毅、蒙恬受國恩不肯背叛其主,特別是以蒙恬三世受秦恩,雖兵力強大也不叛秦為例,說明自己和他們有同感。第三個層次是說明自己為什麼這樣誠誠懇懇地講內心的話呢?那是因為自己不能交出兵權,導致漢王朝和自己子孫受禍。如果曹操沒有了實力,當然會有別人篡漢,而事實上自己也沒有後退之路。第四個層次,又講從前謙虛,朝廷封三子為侯,拒不接受;現在願意接受了,他們可以領兵在外作外援,這表示形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