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章 答謝中書書,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答謝中書書
作者:【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1]之仙都。自康樂[2]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題注:
謝中書指的是謝微,《梁書·文學傳》作“謝徵”,字元度,曾任豫章王記室兼中書舍人,中書郎。
註釋:
[1]欲界:指人世。佛家有三界之說,欲界是有七情六慾的眾生所居的人間。[2]康樂:謝靈運襲封康樂公,平生最喜登臨山水。
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淨化之後所寫。它是六朝書札名篇,與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稱雙璧。謝中書即謝微,與陶弘景皆卒於大同二年(536)。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公元526年,任中書郎在公元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以後。故此篇當為陶弘景晚年所作。
這篇駢文山水小札,引起後世選家的普遍注意,是因它清麗明淨而富於含蘊,與充斥在齊、梁文壇上那些繁縟浮豔、內容空虛的駢體文大異其趣,也與作者早年所寫的《尋山志》(《藝文類聚》卷三六)、《答虞中書書》(《藝文類聚》卷三七)等追求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龍·物色》)的作品迥然不同。
陶弘景早年遊歷訪道時足跡遍及江浙的名山勝水,三十七歲退隱茅山,後在江南佳麗的山水中度過了四十四個春秋。《答謝中書書》中凝聚了他激賞江南山林的情韻。這情韻,首先表現為作者山水意識的強烈與深湛。“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看似平平敘說,實則包孕很廣。自從孔子說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以後,山水在人們的眼裡常有性格的隱現。接著莊周更講了“山林與!皋壤(原野)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莊子·知北遊》)”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所以適於人),亦神者不勝(也是因為心神舒暢無比的緣故)”(《莊子·外物》)等審美意識更濃的話。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隱士肥遁山林後,亦在佳山水中尋求啟示。可見談“山川之美”的話題自古就很多。文章一開頭引起讀者思索,這效果很不一般。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徵,用簡潔空靈的筆墨來寫,這是《答謝中書書》突出的優點。“高峰入雲”的磅礴氣勢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個景觀裡,又相伴著“清流見底”直視無礙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難以見到。
寫山林景色的瑰麗,作者只用了兩組對偶句共十六個字,即“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已顯得活脫精到,引人遐想。南宋人鄧椿在他的《畫繼》裡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本質特徵),高明的作家藝術家總有獨特的感受。陶弘景以形寫神,在他筆下茅山中一年到頭“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悅不置,更有誰領略過,在清流兩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變幻莫測。這奇幻瑰麗的色彩,當然是大自然奧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壯採和迷離多變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輝”來形容,可謂恰到好處。而如果用工筆刻鏤,即使作到“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也難免拖沓板滯,存形而略神。多種色彩奇妙的調諧而又變動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韻所在,然而這卻是最難著筆之處。陶弘景用視覺形象和動感都很強的“五色交輝”四字來點染,自會引起讀者對絢爛的山林形象的種種聯想與記憶,在記憶裡呈現的奇偉與色彩因人而異,具有無比的豐富性。這種能激起讀者審美活動的活脫筆觸,可稱“字外之奇”(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陶弘景又是書法家,他與梁武帝蕭衍討論鐘王書法的文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