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禮記·《學記》三則,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上四條不搭界,實際是由第四條來的,講到朋友的重要,“燕朋”“燕闢”正和上面“相觀而善”相反。這六條是教育失敗的原因。最後提出懂得這正反兩方面的道理,才能夠為人之師。這是對教師的嚴格要求。這段文字仍用對比來說明問題,先正後反,最後一句總結,條理井井,使人一目瞭然,而所談的都是寶貴經驗,在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第三則說明教育要“長善救失”,必須瞭解各種型別學生學習的偏向。第一句總說。第二句分析四種情況:有的失於貪多嚼不爛;有的淺嘗輒止,安於寡陋;有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不肯深思;有的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第三句總結說明這是對學習的四種不同心理狀態,第四句和第一句呼應,說明“教者必知之”的目的,是為了“救其失”。這反映出因材施教的原則。最後一句說明教育的功能就在於發揚學生的優點,補救他們的缺失。這一段文字的寫法和前幾段略有區別。結論是“長善而救其失”,而前面只說其失,未說其善,和上兩段正反都闡述不大同,採取一明一暗、一詳一略的辦法。為什麼能這樣寫而不會被誤會呢?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四種失的反面就有“得”在裡面。譬如貪多就有追求知識的長處,“或失則易”的人也有不畏困難的優點,所以每種型別的學生都有他的潛在的“善”,而要克服他們的失,只有依靠發揚自身的善,“長善”正是“救失”的自身條件和必要前提,這是完全符合教育心理的。
綜合這三則來看,我們可以領會我國古代教育所強調的實踐性和辯證法的思想,看出對教育規律、教學原則和教師責任感的具體表述,是值得深刻領會的。它的語言多用對比,得出簡明的結論,而沒有采用滔滔論辯的方式,但其論辯性仍舊可以覺察得著的,能細心體會者自知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