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7章 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者:【先秦】韓非

扁鵲見蔡桓公[1] ,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2],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3]。”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4]。”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5]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6]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7]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8]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9]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註釋:

[1]本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為編者所加。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鎮)人,以其醫術與黃帝時名醫扁鵲相似,故亦以“扁鵲”稱之。其行醫事蹟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述,多不可考實。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春秋時蔡國(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國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比扁鵲早近二百年。《史記》載此事則屬之齊桓侯,齊亦無桓侯。此處只是作為故事中人物來說明道理,不可拘泥。[2]腠理:面板的紋理。[3]寡人無疾:原本無“疾”字。此是蔡桓公對扁鵲所言“君有疾”的答辭,“寡人無”即“寡人無疾”,無“疾”字亦可通。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補“疾”字,不必。[4]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此句言醫生總喜歡為無病之人治病,作為自己的功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劉向《新序·雜事》作“醫之好利也,欲治不疾以為功”。“好”字下以補入“利也欲”三字,意義較為充實。[5]還:通“旋”,轉身。[6]湯熨(wèi畏):湯,通“燙”。湯熨為用藥熱敷,熨貼患處。[7]針石:即針灸。古代以砭石(磨製的尖石或石片)為針,後代改用金屬針,合稱針石。[8]火齊(ji劑):古代清火去熱的湯劑。[9]司命:掌管人的生死之神。

賞析:

先秦諸子文章的特色之一,是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比喻和象徵類似的情事,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形象,淺顯易懂,具有說服力。《韓非子·喻老》在闡述《老子》第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一哲學觀點時,即講了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春秋時蔡桓公諱疾忌醫,不聽名醫扁鵲的勸告,以致極易治癒的小病發展為大病,不治身死。它啟示人們,要想避免禍患,就應該在發現禍患苗子時,及早防止;如果任其發展,勢必釀成大禍,無法挽救。

文章開頭先交代人物及其身分:名醫扁鵲和蔡國國君桓公。繼而寫扁鵲在蔡桓公面前“立有間”。這一動作簡單,含蘊卻十分豐富:“立”就是站在蔡桓公面前,“有間”就是站了一會兒。他發現蔡桓公有病,觀察診斷,就在這一短短時間中完成,並考慮是否要將結果告知蔡桓公本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就是他深思熟慮後向蔡桓公的進言,語氣明確肯定,無可置疑:一、君有病;二、病情不重,可以治好;三、如不治療,病情要加重。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作出這樣確鑿無誤的診斷,並敢於直言不諱,表現扁鵲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照常理,桓公應當感謝扁鵲,欣然接受他的治療;可是他卻斷然拒絕,說“寡人無疾”,語氣生硬、堅決,其自以為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傲慢態度,躍然紙上。扁鵲離去,他還背地指斥扁鵲是“好治不病以為功”。寥寥數語,就把扁鵲的醫道高明,忠於職守,與蔡桓公的昏庸、固執、多疑善忌,表現俱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