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章 【宋】陸游《姚平仲小傳》,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來方臘起義於浙江,童貫不得不借助平仲“破賊”;事成之後,功數第一的平仲“不願得賞,願一見上耳”,但童貫卻忌恨更深,終於阻撓了徽宗的接見。這一段文字雖很簡短,但已初步勾勒出姚的少年英雄風貌和他那蔑視權貴的性格特徵,同時,又揭露了童貫的卑鄙心術和朝廷的昏庸面目。這種把人物置於“雙向矛盾”(一是對戰場上的敵人,二是對朝廷裡的奸臣)中來刻畫的寫法,不僅寫出了他的事蹟(主要是戰功),而且寫活了他的個性(年少氣盛,不媚權貴),可謂大處落墨、形神兼備。而尤堪稱道的是作者對童貫的描述:“心服其沉勇”而“愈忌之”。寥寥數語,便把他那忌賢妒能的醜惡嘴臉揭露無遺,這就是傳統所謂的“春秋筆法”,於中寄寓著陸游的愛憎態度。第二是記述平仲中年奇襲金兵而未獲成功的憾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寇,汴京被圍,种師道與姚平仲共同率兵勤王。據《宋史·种師道傳》記載,姚平仲在這時曾產生過私心(這與他“氣盛”的性格有關),他顧慮功勞將被種氏兄弟分去,因此不願等援兵到後即急速發兵,企圖偷營襲擊金人,以獲成功。結果被金兵發覺,平仲兵敗而逃亡。陸游在這裡,對於姚平仲似乎有點“為賢者諱”,所以隱去了上述急於求功的情節,只寫了他“請出死士斫營擒虜帥以獻”的壯舉,而對他的偷襲失敗又用了“連破兩寨,而虜已夜徙去”來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俗語曰“勝敗乃兵家常事”,又曰“不以成敗論英雄”。陸游對於姚平仲在這關鍵一仗的失利,大約就是抱著上述態度來看的,因此行文之中非但未加深責而反懷“遺憾”之感,這也反映了他對姚平仲的偏愛。第三件事則記述了姚平仲晚年的出世隱遁生活,言辭中間仍流露了他對這位“失敗的英雄”之仰慕。文中記姚於兵敗之後,不願重見“江東父老”,於是騎一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這多麼富有傳奇色彩!抵鄧州,然後又入武關、至長安,再至四川青城山,最後隱遁於大面山的草莽間,得石穴以居。朝廷雖屢下詔書求其復出,然終不得。直到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始重新出現,其時已八十餘歲,而“紫髯鬱然,長數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擇崖塹荊棘,其速若奔馬”,這就更加增添了傳奇色彩。陸游在這第三件逸事的記述中,就由上文中的“遺憾”態度而轉為“仰羨”的態度。所以綜觀全文,陸游在為姚平仲立傳的過程中,不僅“簡核有法”地記述了傳主一生的重大事件,勾勒了他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富有傳奇性的人生經歷,且還飽含了自己對於這位“失敗的英雄”的讚美、同情、惋惜和仰羨之情。這樣,就使文章達到了寓褒貶愛憎的主觀態度於簡潔有序的客觀記敘之中,渾然統一,所以儘管它只是作者的“牛刀小試”,然亦足以“管中窺豹”地見出他的史家大手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陸游還曾為姚平仲寫過一首詩:“造物困豪傑,意將使有為。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資。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脫身五十年,世人識公誰?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年來幸廢放,儻遂與世辭。從公遊五嶽,稽首餐靈芝。金骨換綠髓,歘然松杪飛。”(《姚將軍靖康初以戰敗亡命,建炎中下詔求之不可得,後五十年乃從呂洞賓、劉高尚往來名山,有見之者。予感其事,作詩寄題青城山上清宮壁間,將軍儻見之乎》)相比之下,此詩的敘事成分就明顯減少而感情色彩則相應增濃。但若把它與本文參讀,就更可幫助我們理解陸游寓藏在這篇《小傳》表面冷靜客觀的敘述之下的那一種深切景仰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