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章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註釋:
[1]廛(chán纏):古稱一家所居的房地。[2]捆屨(ju具):捆,叩擊;屨,鞋。織鞋欲使其堅牢緻密,故叩擊之。[3]耒耜(lěi si磊四):古代一種像犁的農具,亦作農具的統稱。[4]饔飧(yong sun雍孫):早餐為饔,晚餐為飧。[5]甑(zèng):瓦制炊具,形狀似蒸籠。爨(cuàn竄):炊。[6]登:(穀物)成熟。[7]敷:施。[8]“瀹(yuè月)濟、漯”三句:瀹,疏導。濟、漯、汝、漢、淮、泗、江,均為水名。[9]藝:種植。[10]放勳:堯之號。[11]皋陶(yáo姚):舜的司法官。[12]則:效法。[13]倍:通“背”,背叛。[14]暴(pu曝):曬。[15]鴃(jué決)舌:比喻說話像鳥叫那樣不好懂。{鴃},伯勞。[16]“戎狄”二句:戎狄,西北的少數民族。膺,擊。荊舒,荊為楚國舊稱,舒為周時小國,荊舒地處南方,春秋時被中原人士認為是落後地區。[17]賈(jià價):通“價”。[18]蓰(xi洗):五倍。
賞析:
本篇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滕(今山東滕縣)是個小國,介於齊、楚兩大國之間。滕文公是孟子周遊列國碰到的唯一信服孟子主張的國君。這篇文章是在滕文公接受孟子意見,國家很有聲望時發生的一場辯論,是孟子對農家思想的有力批判和對儒家治國主張的根本方針的進一步發揮。從這場論辯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善辯的高度技巧和他對社會分工的具體思想。
全文可按內容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論辯的起因,可以分三個層次。從開始到“捆屨織蓆以為食”為第一層,寫許行到滕。這裡一方面表示滕國行仁政名聲遠揚,一方面看出農家自食其力的苦幹精神。這是引起陳相兄弟崇拜的根據,是這場辯論的潛在因素。神農是傳說中遠古帝王,他教民耕種以興農業,併發明醫藥,農家引以自重,所以“為神農之言”代表農家學說。從“陳良之徒陳相”至“願為聖人氓”為第二層。這裡在“陳相”之前加上“陳良之徒”四字,是因為他背叛師門,這是為後文訓斥他預埋伏線。許行稱讚滕文公只說“行仁政”,陳相就說是“行聖人之政”,這在語言上的變化,表示陳相本來的儒家觀點,因為滕文公的一套是孟子教的。兩批人都是慕名而來,但在敘述剪裁上毫不雷同。譬如對許行交代了“文公與之處”,對陳相也必然如此,就省去這種交代。從“陳相見許行而大悅”是第三個層次,也是這一段最重要的內容。陳相背叛儒家投向農家,倒過來又用農家的“君臣並耕而食”的觀點來否定他原先尊之“是亦聖人也”的滕文公,不但不是“聖人”,連賢也談不上。聯絡“滕君則誠賢君也”這句話來看,就是批評孟子用儒家思想把滕君教壞了。這是罵上門來的,孟子當然得應戰,一場精彩的論戰就這樣挑起來了。
孟子批判陳相,實際是批判農家學說,宣揚儒家觀點。分成兩部分,先破後立。第二段是破農家“君臣並耕”反對分工的荒謬主張。孟子這一段用的方式可以說是“請君入甕”或者叫“誘敵深入,一舉攻克”。一問一答看似談家常,而且先問種粟,這是農家的宗旨,答案也在孟子預料之中。然後一樣一樣問下去。問之中,詳略又有變化。“許子冠乎”一問,用了四個回合,使陳相不自覺地作出“害於耕”的答覆。如果性急,這裡就可以說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的話來。但是孟子卻從容不迫,要陳相說出這個結論,所以又問出燒飯耕種的械器(陶冶),使陳相重複一次“以粟易之”的話。孟子仍舊從容不迫,但包圍圈卻暗中收緊,扣緊第一段“厲民”的“厲(損害)”字進行駁斥,至“豈為厲農夫哉”,已經說足了,卻偏偏再設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