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宋】王安石《與馬運判書》,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馬運判書
作者:【宋】王安石
運判閣下:比奉書,即蒙寵答,以感以怍。且承訪以所聞,何閣下逮下之周也!嘗以謂方今之所以窮空,不獨費出之無節,又失所以生財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蓋為家者,不為其子生財,有父之嚴而子富焉,則何求而不得?今闔門而與其子市,而門之外莫入焉,雖盡得子之財,猶不富也。蓋近世之言利雖善矣,皆有國者資天下之術耳,直相市於門之內而已,此其所以困與[1]?在閣下之明,宜已盡知,當患不得為耳。不得為,則尚何賴於不肖者之言耶?
今歲東南饑饉如此,汴水[2]又絕,其經畫固勞心。私竊度之,京師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價亦必踴。以謂宜料畿兵之駑怯者就食諸郡,可以舒漕輓[3]之急。古人論天下之兵,以為猶人之血脈,不及則枯,聚則疽[4],分使就食,亦血脈流通之勢也。倘可上聞行之否?
註釋:
[1]與:同“歟”,句末語氣詞。[2]汴水:此指古汴水,自河南開封流經徐州,匯入泗水,南達江淮。[3]漕輓:漕,水運;挽,挽車,指陸上運輸。[4]疽:一種毒瘡。此指血脈凝聚、不流通。
賞析: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王安石調任鄞縣(今為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知縣。這裡山巒起伏,跨江負海而溝渠相通,然因長年失修,渠川淤塞,以致農業生產下降,人民生活相當貧困。王安石到任後親自下鄉巡視,瞭解到農民為旱災所苦時,隨即組織當地百姓,興修川渠,“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於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邵伯溫《聞見錄》卷十一)。他在鄞縣獨掌政務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後來推行新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封給馬運判的覆信中,更顯露出他的政治才能和理財的卓識。
這封信的內容雖分為二個層次,但聚焦點是議論國家的財政經濟。北宋自“慶曆新政”失敗以來,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國家財力漸趨困窮。一些有識之士迫切要求革除積弊,改變積貧積弱的形勢。王安石正是適應這種時代改革的潮流,提出了自己的理財方針。他認為“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這裡所說“資之天地”,就是從天地自然界索取豐富的生活資料,也就是與人們的社會生產相結合。只有透過發展生產,天下百姓才能增加收入,國家賦稅才能得到富足。這種把國家財政收入與發展社會生產緊密聯絡的觀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當時財政措施的主要弊端,不僅在於開支用度沒有節制,而根本癥結所在是沒有透過發展生產來開闢財源,只靠加重賦稅來蒐括民脂民膏。對此王安石運用一個巧妙的比喻進行辛辣的諷刺。他指出這種作法就好像一個人關起門來,與自己的兒子做買賣,外面的財富進不來,即使把兒子的錢財都賺過來,全家的財富也沒有增加,並不算富足。用喻新巧,使抽象的道理變得生動具體,又小中見大而富有說服力。
信中第二層意思是從當時(指慶曆七年)東南地區大旱,饑荒嚴重,而汴水又幹枯的情景說起,提出把聚集京城的老弱士兵分散到各地供養,好像人體的血脈流通一樣。這個比喻雖然簡單,但卻是十分貼切的。
王安石書札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長於說理,語言簡練精當。從他這封闡述理財之道的信中可窺見其識度高遠。雖然這些書札的感情色彩並不濃烈,但此信因事說理,由感性昇華為理性,而敘事與議論相結合,並運用巧妙的比喻,故讀來不覺枯燥,確有引人入勝的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