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7章 《敕勒歌》,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賞析: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豔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方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型別,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不妨對《敕勒歌》進行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綿亙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遼闊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闊,情緒酣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專注於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於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於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裡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雖然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的範圍,但這範圍也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範圍那麼狹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裡嬌豔的蓮花或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認知裡,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河流、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雄渾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為下一句進行鋪墊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佈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與活力。詩雖沒有寫人,但讀者也能想象出那遍佈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詩中,不僅描述了草原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還展現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詞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5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人員傷亡慘重,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為之一振。《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麼雄壯豪放!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詞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大約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