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章 後出師表,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出師表
作者:【三國】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1]不兩立,王業不偏安[2],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3]。故五月渡瀘[4],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5],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6],又務於東[7],兵法乘勞[8],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9]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10],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11],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12]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13]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14],然困於南陽[15],險於烏巢[16],危於祁連[17],逼於黎陽[18],幾敗北山[19],殆死潼關[20],然後偽定[21]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22]不下,四越巢湖不成[23],任用李服[24]而李服圖之,委夏侯[25]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26],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曲長、屯將[27]七十餘人,突將無前[28]。賨、叟、青羌[29]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30],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31],西取巴、蜀[32],舉兵北征,夏侯授首[33],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34],秭歸蹉跌[35],曹丕稱帝[36]。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37],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38]也。
註釋:
[1]漢:蜀漢自稱。賊:指曹魏。[2]偏安:指帝王不能統治全國,偏據一方以自安。[3]入南:指建興三年(225)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4]瀘:瀘水,古水名,一名瀘江水,指今雅礱江下流及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5]蜀都:指成都。[6]賊適疲於西:指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初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蜀。[7]又務於東:指建興六年秋,東吳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事。[8]乘勞:趁敵軍疲憊之機。[9]高帝:指漢高祖劉邦。[10]涉險被創:劉邦曾多次親臨戰地,多次被困受傷。[11]良、平:張良、陳平,為劉邦的謀士和重臣。[12]劉繇(you由):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後被袁紹逼至曲阿(今江蘇丹陽),興平二年(195)為孫策擊敗。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孫策率軍渡江時,他兵敗投降。[13]孫策:字伯符,孫堅之子,孫權之長兄。堅死後,策收拾殘部依附袁術,興平二年(195)渡江進據江東地區,奠定了孫吳政權的基礎,後遇刺身亡。[14]孫、吳:指春秋戰國時的軍事家孫武和吳起。[15]困於南陽:建安二年(197)曹操進軍宛城(漢時南陽郡治所,今河南南陽),張繡設計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