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祭小侄女寄寄文

作者:【唐】李商隱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魄歸大塋之旁。哀哉!爾生四年,方複本族;既複數月,奄然歸無。於鞠育而未申,結悲傷而何極!來也何故?去也何緣?念當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時吾赴調[1]京下,移家關中,事故紛綸,光陰遷貿,寄瘞爾骨,五年於茲。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飢誰抱?夜渴誰憐?爾之棲棲[2],吾有罪矣。今吾仲姊,反葬有期,遂遷爾靈,來複先域。平原卜穴,刊石書銘。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

自爾歿後,侄輩數人,竹馬玉環,繡襜文褓,堂前階下,日裡風中,弄藥爭花,紛吾左右,獨爾精誠,不知所之。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猶子[3]之義,倍切他人。念往撫存,五情空熱!

嗚呼!滎水之上,壇山之側,汝乃曾乃祖,松檟[4]森行,伯姑仲姑,冢墳相接。汝來往於此,勿怖勿驚。華彩衣裳,甘香飲食,汝來受此,無少無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邪?

註釋:

[1]赴調:赴京參加外官內任的調選。[2]棲棲:亦作“恓恓”,不安貌。[3]猶子:《禮記·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4]檟(jiǎ假):即楸(qiu秋)。常同松樹一起種在墳墓前。

賞析:

李商隱是中國文學史上感傷氣質特別濃重的作家之一。感傷情調,貫串在他大部分詩文創作中,構成他“深情綿邈”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舊唐書·文苑傳》說他“尤善為誄奠之辭”,這篇《祭小侄女寄寄文》便是他祭奠文章中出色的一篇。寄寄,是他弟弟羲叟的女兒,四歲而夭,初葬於濟源(今屬河南)。會昌四年(844)正月,遷葬到商隱祖塋所在的滎陽(今河南鄭州)壇山。這次遷葬,除將他母親的靈柩由長安(今陝西西安)遷往滎陽外,還將裴氏姊、徐氏姊的靈柩分別遷往滎陽及景亳夫家。這在李商隱的個人生活中,是一件大事。

文章一開始,就以充滿感情的筆調敘述了遷葬的事情。用散體明點日月,交待祭奠者與祭奠物件,雖屬祭文通例,但說“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魄”,便見親切愛撫,切合雙方身分。“歸大塋之旁”,點出“歸”字,既為下文描繪未歸前孤魂棲棲之情作反託,又為末段伏脈。接著,以強烈的哀嘆轉入對寄寄夭折及死後情事的追敘。寄寄出生後,大約曾寄養在外姓人家,後方回到父母身邊,故有“爾生四年,方複本族”之語。對這樣一個出生後就未能得到親生父母愛撫、剛回到父母身邊又旋即夭折的幼女,作者懷著一種特殊的憐愛同情。情之所至,不免對她的來去匆匆發出惘然的喟嘆:“來也何故?去也何緣?”人生的種種悲劇,往往使人感到迷惘不解。接下來,又用追憶之筆敘寫寄寄死後自己方面的情況和想象寄寄孤魂無依的情景。寄寄死於開成五年(840)春。這一年,作者為調補官職、移家長安的事僕僕道途,顧不上為寄寄歸葬祖塋,只能暫時將她葬在濟源(商隱在開成年間曾奉母居此),誰知“事故紛綸,光陰遷貿”,轉眼又已五年。想起幼小的孤魂獨處“白草枯荄,荒途古陌”之中,餓了沒有人抱,渴了沒有人憐,不禁發出“爾之棲棲,吾有罪矣”這樣沉痛的呼號。這一節寫得極為哀惻動人。作者在敘述寄寄死後羈孤的情景時,自然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事故紛綸,光陰遷貿”八個字中蘊含了許多難以盡言的人生遭際。而“白草”四句,更用詩的意境傳出孤魂無依的悽惻和自己一片哀傷關切之情。在封建時代,作為家庭的長子,應當擔負起支撐整個門戶的責任,“爾之棲棲,吾有罪矣”,這種似乎“過情”的自責,正與作者沉淪困頓的遭遇和未能盡責的負疚感密切相關,悲傷的情緒至此已達高潮。

緊接著,又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