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皇甫氏《畫琵琶》,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甫氏《畫琵琶》

作者:【唐】皇甫氏

有書生欲遊吳地,道經江西[1],因風阻泊船。書生因[2]上山閒步。入林數十步,上有一坡,見僧房院開,中有床,床塌,僧已他出。房門外小廊數間,傍有筆硯。書生攻[3]畫,遂把筆於房門素壁上畫一琵琶,大小與真不異。畫畢,風靜船發。僧歸,見畫處,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臺山[4]聖琵琶。”當亦戲言,而遂為村人傳說,禮施求福甚效。

書生便到楊家[5],入吳經年。乃聞人說江西路僧室有聖琵琶,靈應非一。書生心疑之,因還江西時,令船人泊船此處,上訪之。僧亦不在,所畫琵琶依舊,前幡花香爐供養。書生取水洗之盡,僧亦未歸。書生夜宿於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歸,覺失琵琶,以告鄰人,大集相與悲嘆。書生故問,具言前驗,今應有人揹著,琵琶所以潛隱。書生大笑,為說畫之因由,乃拭卻之由。僧及村人信之,靈聖亦絕耳。

註釋:

[1]江西:長江入安徽境後,向北斜流。故習慣上稱長江北岸淮水以南地區為江西。又,唐置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南昌市)。[2]因:於是。[3]攻:精善。[4]五臺山:在今山西東北部,山上多佛寺,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5]楊家:二字在篇中沒有著落。明抄本“家”作“州”,則“楊家”或為“揚州”之誤。

賞析:

本篇選自《原化記》。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什麼原因使庸人們將普通的畫琵琶附會成了聖琵琶呢?心理因素是關鍵,它由環境而生,又推動情節,產生新的環境。

環境一:書生來到山林中的一座寺廟裡,此時有大風,寺內空無一人。僧房外有筆硯,書生又善於作畫,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便“於房門素壁上,畫一琵琶”。環境二:大風過後,寺內空無一人,只素壁上多了一幅琵琶畫。僧人懷疑:“恐是五臺山聖琵琶。”環境三:村民紛紛傳言聖琵琶。僧人被潛移默化,最後相信了自己的猜測。書生聞說,“心疑之”,後還江西時復訪寺廟,“取水洗之盡”。環境四:聖琵琶不翼而飛。僧人又是滿腹狐疑,村民則相信“有人揹著”。這樣,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了特定的心理活動,特定的心理活動又產生了新的環境與新的心理活動,如此迴圈往復,使故事螺旋式發展,曲折動人,造成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閱讀效果,故事也發展到了高潮。最後,書生“為說畫之因由,及拭卻之由”,僧人前疑盡釋,村民亦幡然省悟。

這個故事的兩個人物:書生和僧人,雖著墨不多,卻如神筆勾勒,線條簡潔而生動。作者以“欲遊吳地”來安排書生的出場,以“書生攻畫,遂把筆”說明畫琵琶的由來,這既是故事發展不可缺少的情節,又在有意無意間點染了書生的性格,再加上“書生故問”“書生大笑”,一個並非溫和敦厚而是頑皮、輕浮甚至有些惡作劇的讀書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與之相映成趣的是總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僧人。他自己的僧房任人自由進出,給書生畫琵琶造成可乘之機;之後還不接受教訓,又使書生人不知鬼不覺地洗掉了所畫琵琶;“聖琵琶”明明是一句“戲言”,傳來傳去,居然連他自己也相信了。種種糊塗,著實可笑,最後不但“書生大笑”,連讀者也要拊掌大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