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9章 殺招,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喬裝打扮後的暴昭,正在憑欄飲茶。
他看著“撲稜稜”飛上天穹的海東青,神色莫名。
暴昭身邊已經換了一批人,全是模樣精悍的壯士。
“果然有叛徒!”
旁邊的人操著河北口音,咬牙切齒地說道。
暴昭把玩著手裡的茶杯,笑了笑:
“一群想當然之輩,我早就料到他們不可靠,正好將計就計。”
——————
擂臺之上。
處於擂臺西側的卓敬望著隱藏在雲層中的初升朝陽,陷入了短暫的思考。
汪與立為第一次出手所選擇的“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的這句話,非常的巧妙。
顯然對方出山後,是對當下學術界的種種思潮和爭論,有著起碼的瞭解的。
因為這句話並非出自孔孟,而是出自荀子,頗有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意思.你們變法派的大儒們不是主張把荀子抬回儒家五聖裡面嗎?那好,我開頭就用荀子對於義利的觀點來反駁你們。
能駁回來你們心裡也得堵挺慌,因為你們否定了自己人為抬高的荀子的觀點;要是駁不回來,那好,我就直接就贏了。
事實上,這句話正是荀子的義利觀核心之所在,出自《荀子·大略》。
原文是: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慾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
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
意思就是義和利是人必有的兩面,堯舜也不能讓百姓不去追逐利益,但能讓他們追逐的利益不戰勝道義,桀紂則反之,所以說“義”能戰勝“利”就是治世,反之亦然。因此,天子不應當在意財物多少,諸侯不應該談論利害.
荀子大部分思想是符合變法的,但這條被單撿出來,那就是汪與立在拿荀子來赤果果地打變法派的臉。
不過,卓敬是何許人也,作為大明第一才子一代目,他可謂是遍覽群經,很快就找出了應對之術。
你不是拿荀子來說事嗎?好,那我直接拿“北宋五子”說事。
論斷章取義,單獨拿出對方所傾向的先哲的某一條話語來辯駁,誰不會呢?
卓敬澹然開口道:
“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此言自有解法,不需我來解釋,先賢早有定論。”
“橫渠先生有言,利之於民,則可謂利。利於身、利於國,皆非利也。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為美。利誠難言,不可一概而論故為政者,在乎足民,使無所不足,不見可欲,而盜必息矣。”
這句話出自“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意思是利對於百姓來說是利,但是對於士大夫和國家來說,都不叫做利,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所以說當政的人,只要恰當地滿足百姓的慾望和利益需求,那麼就不會存在社會混亂的現象。
用來解答汪與立的問題,就是說“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最起碼來說是太過於絕對了,如果二者基本相等,不需要誰戰勝誰,那麼就不會出現亂世。而且對於百姓、士大夫、國家這三個群體來說,同樣是“利”,但含義不同。
這裡面需要額外提一句張載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畢竟哲學觀念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的,如果不提具體的時代背景就拿北宋的人說的話跟春秋戰國時期的人說的話進行對比,那就等同於刻舟求劍,是毫無意義的。
北宋時期,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三冗問題愈發嚴重,社會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