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42章 調研規劃局(一),宦海龍騰,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更是形象地描繪了閶胥一帶的繁華景象。”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閶門地區已成為吳城第二代商業中心區,它的發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是特殊的地理區位,‘為水陸要衝之區,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於此’,再加上吳城發達的手工業生產,促使閶門成為東南地區的貿易重地。另外,原有商業中心區毀於戰火,本地商號也自然轉向此地區,進一步促進了閶門的繁榮。2是整個商業區呈‘核-軸’佈局,即在城外由閶門生長出三條水陸並行的伸展軸。一條延上塘河向西直通楓橋,一條延閶門外護城河向南延至胥門,都緊靠大運河,主要從事商品批發和零售服務,以商市繁華而著稱。另一條延上塘河由西偏北至松陵,娛樂休閒設施如畫舫、酒樓、茶館、戲院等彙集,是當時有名的高消費區。3是由各地商賈和不同行業自發建立的工商組織行會如會館、公所等,往往也都設在閶門商業區。據統計,吳城明清時期共有會館60餘處,公所200餘處,其數量僅次於京城,說明吳城已具備商業城市移民眾多、市場開放的特點。4是商業區的發展使古城內部的功能佈局和社會空間發生調整。明《廣志繹》載‘西較東為喧鬧,居民大半工技。金閶一帶,比戶貿易,負郭則牙儈輳集。胥盤之內,密邇府縣治,多衙役廝養。而詩書之族,聚廬錯處,近閶尤多’,商業的繁榮吸引了大量的行旅商賈、達官貴人和閒居的縉紳士大夫們雲集古城西北部,成為社會上層人士的聚居區。‘蘇民素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大約機戶所居’(注:出自同治《吳城府志》),平民則被擠向東北部,在此地區形成大片的手工作坊區。”
蕭宸面上的笑容似乎又更盛了一分,問道:“那麼張局,你以史為鑑,便只看到好的方面嗎?”
張羽呵呵一笑,說:“那自然不是。便捷的水上運輸和開放的地區水網促成了閶門商業區的形成和發展,商業的繁盛又進一步帶動了人口的集聚和空間的擴充套件,作為生活之脈的河道也進入了新的建設時期。對比宋《平江圖》與明《吳中水利全書》所載的吳城府城內水道總圖的增減情況,可發現由於手工作坊在古城東北部的積聚,此地區的河道有了明顯增長,以至明末城內河道達到87~92km,是吳城歷史上最長的。入清後,閶門商業區持續繁榮,民舍店鋪‘漸佔官路,人居稠密,五方雜處,宜乎地值寸金矣’。侵街的同時,侵河現象也不可避免,有‘以前河狹者二丈,寬者四丈不等,居民已侵佔過半’之說,造成河道淤塞,甚至被填平建房開店。據統計,清代是吳城城內河道湮塞最多的時期,共填去河道47條,約2318km,其中大部分位於古城繁華的西北部。可見,明清時期吳城古城內河道的增減變化與閶門商業區的自發生長有著密切的聯絡。”
蕭宸微微眯了眯眼睛,心裡點了點頭,張羽果然是個聰明人。
張羽上任的時候,蕭宸可是故意對吳城的水汙染表示過惋惜的。作為江南水鄉,“人間天堂”,城中小河流極多,若是水治理不好,吳城的形象永遠也好不了。
蕭宸只是說了一句,張羽就聞絃歌而知雅意,知道蕭宸對城內河道汙水治理是很有想法的,故而在說到吳城商業區問題的時候,也把這件事擺開來說,就是為了曰後蕭宸說話更方便。
(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