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太學遊
李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太學遊,三國:我才不想在亂世談戀愛,李青詞,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蔡邕單獨見了徐嘉樹一面。
說是見面,其實老頭上來就興致勃勃地考校了一番他的經學底子——會寫一手好字固然加分,可在如今的世人看來,唯有經學才算是正經學問,像是先帝劉宏那樣因為字寫得好就直接封官的,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昏君行為。
而經學之所以擁有這種崇高地位,一方面是因為兩漢歷代的君王對其主動地拔高,以加強自身的正統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頂級世家都有對《五經》的家學流傳,事實上壟斷了經學的解釋權,一部祖上傳下來的經典就能維持整個家族好幾代富貴,民間諺語所謂“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
如果徐嘉樹經學底子過硬,那麼在蔡邕的扶持下,從布衣一躍成為士族也不是不可能,大儒鄭玄小時候家裡還務農呢,不照樣成為當世經學第一人。
但從考校的結果看起來,徐嘉樹暫時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鄭玄了。
作為一個合格的儒家學子,《五經》必然是刻在dna裡的,全文背誦只是最最起碼的要求,還要能微言大義地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聖人的學說。
單拿一本《尚書》出來,就有歐陽氏《尚書》、大夏侯氏《尚書》、小夏侯氏《尚書》這幾種學派,都是從書中隨便挑出一句,就能立馬洋洋灑灑寫出一篇命題論文的主。
“曰若稽古”四個字他們可以解釋出十萬字,比網文寫手還能水,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五行讖緯,一鍋大雜燴,涉及的知識面幾乎包容永珍。
《尚書》如此,遑論還有其他經典的總計十幾種學派,這個時代想要成為一名“通儒”,學習成本不可謂不高。
但這些和徐嘉樹都沒關係,因為他連《五經》原文都背不下來。
好在蔡邕沒有因此看不起徐嘉樹,只是覺得有點頭疼——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到時候怎麼帶去面聖呢?
就算是為了推廣新書法,也不能讓天下士人知道,這書法的創造者是一個連基本的經典都背不下來的人吧。
本來蔡老頭是不介意親自教徐嘉樹經學的,除了去東觀修史,他現在對別的事都很有熱情,不過教了一會兒之後,他就後悔了。
倒不是因為別的,單純是徐嘉樹的底子太差,他堂堂蔡伯喈總不能像個開蒙的先生一樣,抓著徐嘉樹背書吧?簡直是天大的大材小用。
“你這段時間去太學上課,先把經典全部背熟。”蔡邕對徐嘉樹道:“等背熟了,我再來仔細教你聖人的道理。”
說罷,轉身離開了。
徐嘉樹的目光投向蔡琰。
“別看著我啊,我今天沒空陪你去太學的......”蔡琰也擺了擺手,最近總是放董白的鴿子,心裡多少有點良心不安,“不過是背書而已,你自己去吧!”
......
果然,還是被這個女人始亂終棄了。
徐嘉樹只能自己走到太學,再次來到這裡,身份已經從社會閒散人員變成了蔡邕安排的插班生,命運不可謂不奇妙。
東漢太學的授課模式由光武帝設立,針對眾多學派,設立了不同的“師說”,一共有十四家,由五經博士負責為太學生講解,祭酒則是博士之首。
除了傳統的《五經》,太學還增設了《孝經》、《論語》,總共七門課。
徐嘉樹稍微想了一下,決定先去《易經》的學派看看。
理由很簡單,因為讖緯之說(簡單理解為政治預言)的廣泛流行,研究《易經》成為了一門顯學,朝廷勢力最廣的袁家,便是以《孟氏易》作為家學。
所以《易經》算是時下的熱門專業,師門實力強,到哪裡都有師兄弟照拂,這就很對徐嘉樹的胃口,畢竟出來混要有勢力,要有背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