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成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4章 儒生與判官夜談,怪力亂神集,畫虎成貓,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前,潁州(現在的安徽省阜陽市)有個姓林的老儒生,學識淵博,品行端正。
林某年輕的時候,曾借住在一座神廟裡讀書。那座廟宇很大很寬闊,租住的人也很多。
不過林某的性情孤僻,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所以和廟裡其他人一概不來往。
有一天夜裡,林某不知道為什麼,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一直到了半夜還是睡不著,他乾脆就不睡了,從床上爬起來,跑到門外的月下散步。
忽然,有一位也在外面散步的客人,看到他以後,就過來和他寒暄。
林某正感到長夜漫漫有些寂寞,有人聊天心裡也是快樂的,就邀請那個客人到自己的屋裡閒談。
林某自以為有幾分才學,沒想到這客人也是談吐不俗,講起話來有條有理,很有一番獨到的見解。
兩人相談甚歡,天馬行空的隨便聊天。偶然間談到有關因果報應的話題,林某說:“自古以來,聖賢之人做善事,都是一無所求而做成的。如果為了滿足功利心的目的才去做,即使所做的事情合乎天理,那他的用心也就不過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罷了。所以,佛家的所謂‘福田’之說,真正的君子是不贊成的。”
那客人反駁說:“先生的這種說法,純粹是讀書人的看法。不過,用來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來要求別人就不行;用來要求君子可以,用來要求普天下的人都這樣,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聖人設立教化的目的,無非是想要人做善事而已。不能做善事的人,就誘導扶持他去做;不肯做善事的人,就用驅趕鞭策迫使他去做。
於是,也就產生了刑罰和賞賜。對於為了得到賞賜才做善事的人,聖人只會肯定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責怪他為了求賞才做善事;
而對於那些因為害怕受到刑罰而不得不做善事的人,聖人也會承認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追究他因為害怕受到刑罰才不得不做善事。
如果用刑賞的手段逼迫人們遵循道德天理,卻又指責人們喜歡賞賜、畏懼刑罰是因為有了某種慾望,那麼人們遵從刑賞會被說成是不好,不遵從刑賞也會被說成是不好,人們也就會左右為難、手足無措,不知怎麼做才好了。
況且,既然把喜歡賞賜、畏懼刑罰稱為人的慾望,而卻又要使用刑賞的手段來維持,那人們就會說,聖人實際上是以人有慾望來誘導百姓,有這個道理嗎?
因為普天之下,有大智大慧的人少,平凡的人居多,所以聖人的刑賞,其實是在為中等以下的人設定的。
佛家的因果論,也是給中等以下的人的一種說法。佛家和儒家的宗旨雖然不同,但在教人為善這一點上,觀點卻是完全一致的。
先生用董仲舒的‘謀利計功’觀點來批駁佛家的因果論,是要連聖人的刑罰賞賜主張一同批駁嗎?
先生只見到僧人誘使人佈施錢財,就說這人就是行善,可以得到福報;不佈施,就是不行善!看到普通的民眾吃齋燒香,就說這是行善,可以得到福報;不這樣做就是不行善,必定有罪。
由此就誤以為佛家的因果理論,完全是欺騙迷惑民眾的。
其實先生你並沒有真正領會到,佛家所說的善惡與儒家所說的,實際上是沒有區別;而且佛家所說的善惡因果報應,也與儒家的沒有本質差異。”
林某對那客人的這套論述不以為然,還想進一步申述自己的見解。
二人相互探討,談興甚濃,不知不覺中天快亮了。
那客人站起身,想要往外走,林某執意挽留。
正在此時,外面天色大亮,晨光照了進來,那客人忽然身子僵直,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了。
林某感到很奇怪,再仔細一看,這哪裡是什麼客人,原來是廟裡的一尊泥塑的判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