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是因為我在講座之中,使用了不少書本上找不到的實地考察結果來破解謎團,使他們大開眼界。
為了探索真相和玄機,對於現存的三國曆史遺蹟和文化名勝,其中重要的大約四五十處,我都做過實地考察,有的還不止一次。其中記憶特別深刻者,比如我帶韓國學者到陝西漢中市郊一個小村莊,考察劉備稱漢中王的土壇遺蹟,在夕陽晚照之中,雞鳴狗吠聲裡,和他們探討為何當時一百二十名蜀漢臣僚擁立劉備的文告中,帶頭領銜者竟然是馬超,而不是孔明和關羽,高談闊論很是過癮。還有在湖北宜昌市的猇亭古戰場,實地考察地形和水文,我乘坐摩托艇,來回馳騁於長江波濤之上,大有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感覺啊。
3. 您覺得自己講得最好的一節是?
就已經播放的吳國名將而論,前面提到的周瑜第三集,即將播送的朱然第二集,陸遜第一、第三集,都是我的獨到之見。歡迎欣賞,也歡迎拍磚。
4. 以前和學生講課也是這樣講的嗎?
當然,這是我的一貫風格。
二、 2013年8月24日接受《四川日報》記者陳四四採訪(部分)
1. 本月初,您在百家講壇主講的“三國名將”吳國篇播放完畢。這次您主講的三國文化,引起了熱播。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上“百家講壇”?
對於歷史文化的普及性傳播,我一貫非常重視,因為學術研究者也應當時常“接地氣”。早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我在海峽那邊的臺北,先後出版了劉備、孫權、曹丕、呂布、袁紹、司馬懿六人的白話新傳,那就是我做歷史文化普及性傳播的開端。這六本書的增訂版,今年上半年已經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併出版推出。現今上央視的“百家講壇”,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2. 為什麼會選擇“三國名將”這個主題?“百家講壇”的講稿是什麼時候準備的,準備了多久?
主題是雙方共同商定,因為三國的名將多,現今的“軍迷”也多,此前又沒人講過。至於講稿,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準備了。
3. 您用什麼標準來篩選要講的人物呢?其中你最喜歡的是誰,為什麼?
三國是典型的戰爭時代。金戈鐵馬,血雨腥風,是培養名將的肥沃土壤,所以名將成為大群體。我從中選取精英介紹,標準是四個“有”:一是有輝煌的戰功,二是有精彩的故事,三是有隱藏的謎團,四是有正面的能量。
三國名將中,我對趙雲特別欣賞。趙雲以忠勇著稱,而他的忠和勇,都比常人有更高境界。以忠而言,他不僅侷限於劉備個人,而且提升到忠於承諾,不放棄職責的較高境界;更提高到忠於人性,不拋棄弱者的最高境界。再以勇而論,他的基本層次,是戰場上對敵人激烈廝殺的英勇;更高層次,則是朝廷上對君主直言進諫的英勇。像這樣具有高境界的忠勇,古代固然難能可貴,現代社會就更加難能可貴了。詳細情況,可到央視官網“百家講壇”欄目中,點看我講座的影片。
4. 對於整期的講座,您有感悟和體會嗎?錄製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
全部講座,都要到北京進行現場錄製。感悟和體會,總結起來是兩句話:“把普及性講座講好,並不比做專業性學術講座容易。”難點主要有二:一要把複雜內容變得簡單,二要把枯燥內容變得有趣。這兩點要做好,不單是水平問題,更是品格問題,因為你只有對普通聽眾懷抱充分尊重的態度,才能認認真真下工夫去做好。至於錄製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是每次早上七點鐘到達錄製現場時,已經有多位年歲不小的聽眾,輾轉坐公交提前來到現場等候。看到他們,我就激勵自己要好好講,不能辜負他們。
5. 您大學本科學的是電機工程,為什麼後來改學歷史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