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然晴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綜武俠]我自傾城 第98節,[綜武俠]我自傾城,若然晴空,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自己打仗的那種,李澈對他十分滿意,立刻就分撥給他五萬新兵,交由他全權操練。
饒是太史慈也被這沉重的信任嚇了一跳。
李澈是真沒辦法,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太史慈這樣規格的武將,來了就得是扛把子,不然再來了新人,拿什麼去震懾?
以太史慈的頭腦,來了徐州沒多久就發覺過來,徐州主事的並不是張超本人,而是他帳下的謀主李澈,張超對他言聽計從,內政軍務大權全在這人手上,他維持了一個謹慎的態度,既不疏遠也不親近,專心只做自己的事情。
李澈也不和他刻意交好。
孫堅先鋒失利,歸程路上又被劉表半路阻攔,回到江東時十分狼狽,手底下人馬剩不到一萬,佔州太過勉強,便拿下了幾個郡縣暫時屯兵,準備休養生息。
孫曹在側,李澈一點都不慌,鼎有三足,三足最穩,他若向曹操出手,需防備孫堅,若向孫堅出手,又恐曹操來攻,曹操大約也是這麼想的,而孫堅苟還來不及,自然不會主動挑事。
洛陽那邊的風聲李澈也有耳聞,雖然孫堅發過兩回誓,說傳國玉璽若在他手裡,他必不得好死,但天下群雄顯然沒把這話當回事,不然劉表也不會下了狠手來攔他。
李澈沒準備立刻挑事,張超的勢力明面上是最大的,但他手底下的兵畢竟有水分,徐州軍心還在陶謙身上,太史慈操練新兵還需一段時日,最重要的是春耕在即,沒人會在春耕秋收的時候打仗。
如此過去小半個來月,一日太史慈忽綁了兩個文人打扮,自稱兩叔侄的人來到張超面前,稱這二人從潁川去投曹操,路經徐州,正好被太史慈撞見,太史慈覺得和曹操開戰在即,不應放這二人去,卻又怕於張超名聲不利,於是將人帶來問詢。
張超坐在主位,半晌沒有開口。
倒是臧洪對二人問道:“兩位既從潁川來,不知出自哪一家?”
年長些的和和氣氣地說道:“潁川荀氏,在下荀攸,這位是我小叔。”
年輕些的也道:“荀氏荀彧。”
臧洪連忙起身一禮,道:“荀氏之名早有耳聞,不知二位緣何要投曹操?我主坐擁徐州,兵多糧足,正是求賢若渴之時,若得兩位這樣的大才,必定……”
他話還沒說完,李澈一腳進門,神情還帶著些剛睡醒的懶倦,臧洪剩下的話立刻卡進了嗓子裡。
荀攸看去,見是一個容色極為出眾的青年,他和荀彧對視了一眼,便知這是張超的謀主李澈了。
事實上在去投奔曹操之前,叔侄二人也是經過了一番商議的,作為潁川出身的文人,孫曹張三家離潁川不遠,如今潁川被黃巾肆虐,倘若他們能夠在這三家任何一處站穩腳跟,於自身於家鄉都有益處,至於投誰,孫堅自然不可,揹著私藏傳國玉璽的罪名,兵力折損,還和劉表結怨,怎麼看都是莽夫一個。
曹張二人勢力相差不大,張超新佔徐州,曹操剛下揚州,帳下同樣謀士不多,荀彧認為張超執著利益,於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之時急下徐州,不是明主,荀攸並不贊同,卻也覺得曹操更適合他們叔侄二人,因為張超的謀主太獨。
謀主乃是謀臣中的上卿,舉凡主公,最重視的便是謀主的意見,謀主通常不止一位,但張超顯然不是這樣,他對謀主言聽計從,甚至招賢令裡點明只要武將,去了也不討好。
至少荀攸不想去跟別人爭位次。
短短一個照面,荀攸和荀彧對視一眼,已然默契十足。
李澈路上就聽了前因後果,這會兒看了看二人,見一個三十來歲,面相敦厚溫雅,滿面是笑,一人年紀稍輕,二十五六,神情嚴肅,目不斜視,兩人都是難得一見的好氣度。
李澈稍稍客氣了一下,便道:“兩位是去投曹操的,按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