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竹萬杆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9章 將才武科,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韌竹萬杆斜,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幸運的是,崇禎畢竟是一個知曉分寸之人。在王承恩接連不斷的咳嗽聲以及李邦華、徐光啟、王之臣等諸位大臣驚訝詫異的目光注視下,崇禎逐漸收起激盪的心緒,重新坐穩龍椅。

臺下原本喧鬧異常的氣氛,伴隨著皇帝陛下的到來和入座,突然間陷入到一片短暫而又詭異的沉寂之中。崇禎面帶微笑地對著王之臣開口道:\"王愛卿啊,今日朕來到此地不過只是一介賓客罷了,你才是此間真正的主人吶。此刻時辰已然不早啦,一切便交由你主持吧。\"

聽到聖上如此吩咐,王之臣趕忙恭敬地俯身施禮,表示遵命後隨即邁步登上講臺,開始發表講話。他所講的那些話語無非都是些阿諛奉承、極盡諂媚之能事的言辭,竭盡全力地誇讚著崇禎皇帝的文韜武略以及治國理政的卓越才能。

畢竟崇禎即位尚不滿一年,但即便如此,對於這樣的君主仍然需要大力頌揚一番,因為這便是所謂的\"政治正確\"。然而,真正引人關注且頗具內涵的部分實則隱藏於王之臣接下來所講述之事當中。

實際上,那些從各地鄉試及縣試脫穎而出的武生和武舉人,在家鄉時便已敏銳地察覺到本次武舉相較於往昔存在顯著差異。應考者的報考條件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鬆綁,不再像過去那樣必須經由他人引薦方能參與其中;即便是來自尋常百姓家庭的平民子弟,如果自認為身懷絕技亦可踴躍報名應試。

更令人驚訝的是,崇禎竟然全然不顧朝中眾多大臣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地下達旨意明確規定:無論出身貴賤與否,哪怕身為低賤之戶,同樣擁有權利提出報名申請並參加考試,官府絕不能橫加阻撓干涉。

那就意味著數以百萬計的賤戶,胥戶樂戶丐戶都有可能在下一代重見天日,獲得真正大明民戶,生而為人的待遇。這一點是文科科舉沒有的。

崇禎此舉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影響之深遠或許需待兩至三載後方能完全顯現。自地方至京城,武舉考試被分為四個層級逐一展開。

首當其衝者乃武童試,應試之人皆稱武童。若順利透過此關,則獲封武生頭銜,但絕非戲曲舞臺之上所演繹之“武生”角色,實則與文科秀才相對應。至此,大明朝或可明確區分之文、武官科矣。

次之為鄉試,與文科科舉毫無二致,唯有武生方有資格參與其中。一旦金榜題名,便成為眾人耳熟能詳之武舉人。待六千餘名考生——亦即武舉人匯聚京師之際,崇禎帝特將彼等安置於南苑,並令其與白桿兵及勇衛營共同操演。

這似乎表明了崇禎有意打造一支具有現代意義的軍事力量,類似於後來人們所說的“教導總隊”。

他明白,真正先進的軍隊並非僅僅依賴於精良的兵器裝備,更關鍵的在於其體制理念以及人員素質的先進性。

時光荏苒,如今這場考試已經進入到了第三級會試階段。

按照常規,崇禎皇帝只需要出席最後的殿試便可,但由於本次武舉乃是一次大膽革新嘗試,旨在彰顯出他對這件事情的高度關注與重視程度,因此他特意打破常例,親自蒞臨會試現場視察。

此次武舉改革還進一步細化了兩個考核標準。

崇禎明確提出,武舉選拔不僅要選出優秀士兵,還要挖掘出有潛力成為將領之人才。

於是乎,當六千餘名武舉人參加會試之際,那些成功透過考驗的六百多位武進士,便成為了崇禎心目中的未來將相之才。

這種選拔方式被稱為“將才武科”。

而在接下來的殿試環節——決定六百多名武進士名次高低之時,首先會考察他們的武藝技能。

具體測試專案涵蓋了馬步箭射擊技術,以及長槍、單刀、棍棒、畫戟等各式兵器運用技巧;此外還有拳法、摔跤、相撲等格鬥技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韌竹萬杆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