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麴文泰:我以為他不會來
杉菜阿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麴文泰:我以為他不會來,震驚!一道金幕通古今!,杉菜阿東,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討平吐谷渾後,大唐很是安靜了一番。
李世民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地貫徹落實他的民本思想了,他和魏徵等人終於可以在廣袤的舞臺上大展身手。
李世民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當然是對魏徵直言進諫的誇讚和欣賞,而以史為鑑,主要就是從隋朝的滅亡中吸取教訓。他認為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誰誰造反,而是因為苛捐雜稅和對百姓的壓迫太重,造成土地荒蕪和經濟衰敗。
下面的幾件事大體可以體現。
貞觀二年,長安鬧蝗災,李世民竟然生吞蝗蟲。
貞觀五年,皇太子應該加冠禮。經過了有關部門的商議,暫定於二月份進行,但李世民認為這樣會耽誤老百姓種地,竟然給取消了二月份的安排。
為了鼓勵老百姓種地,李世民還在百忙之餘給自己開闢了一片耕地,時不時地來乾點農活。
按理說作為這樣一個功業成就偉大的帝王,應該對自己好點,而李世民卻提倡節儉,厲行節約。連個稍微豪華一點的建築都捨不得修——當然,有魏徵在,即使想修估計也修不成,
“這是個好皇帝啊。”
“他是真的對老百姓真心實意地好。”
“好想成為他的子民啊!”
金幕外,百姓們紛紛議論起這個愛護百姓的好皇帝來,有些被壓迫的不成人樣的百姓,還流出了羨慕的淚水。
就在這時,金幕像有靈性一般,將幾個百姓的反應投到了金幕之上。李世民看著這些和自己不在同一個時空,卻依然不吝嗇讚美的百姓們,頗為感慨。
評價一個人的功績,可以看看百姓對他的評價。
是最公正的。
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心靈穿越了時空,與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百姓隔空相望。
“陛下,臣說過,您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魏徵微笑著說。
“好,好,好。朕一定再接再厲,爭取讓所有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不辜負他們對朕的信任!”李世民攥起拳頭,堅定地說,
“陛下聖明!”
......
前面提到過,唐朝攻滅東突厥後震懾了西域,伊吾、高昌、焉耆等西域小國紛紛宣佈歸附,奉唐朝為正朔。
最初幾年,諸國相安無事,各自發展。建立了良好的貿易合作關係,然而後來卻因一條道路經營權之爭導致這幾個小國兵戎相見。
而作為宗主國的唐朝,也免不了被拉入了這場紛爭之中。
絲綢之路在西域地區原本有兩條線路:一是經過高昌,伊吾到達玉門關的北路;二是穿過白龍堆,途經樓蘭國抵達玉門關的南路。
後來樓蘭古國神秘消失(千古之謎),南路的通道也因無人維護而被廢棄,所以北路便成了唯一的黃金通道。而高昌作為北路的關鍵節點,自然能坐享商貿往來的巨大好處。
這就是地理位置帶來的極大發展紅利,高昌是幸運的。
不過俗話說的好,怕兄弟過不好,又怕兄弟開路虎。
眼看高昌賺得盆滿缽滿,位於高昌西部的焉耆坐不住了。為了能分一杯羹,焉耆決定修復樓蘭古道,重新打通南線商路。下定決心後,焉耆將這一工程計劃上報給董事長唐朝。
而對於唐朝來說,商路越多越能促進貿易往來,更何況修路資金由焉耆自掏腰包,中央朝廷啥都不用幹就能坐享好處,這又何樂不為呢?誰會跟錢過不去呢?因此焉耆的修路計劃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麴文泰立馬不幹了。
明明是我獨家壟斷,現在你想來分一杯羹?
不允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