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成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勐侖鎮·植物園(4),房車環遊記,畫虎成貓,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走往百花園的這條路,應該是這個植物園裡最漂亮的一條道路了。
看那道路兩側整齊的行道樹,虎永剛一開始還以為是棕櫚樹,等看到標牌才知道,那是蒲葵。
只見那蒲葵高大挺拔,修長高聳,葉大如扇,蔭濃如蓋,在筆直地通向遠處的柏油小路的映襯之下,那如哨兵般陣列的樹幹,更是拉長了景深。
這讓剛從太陽底下走到這陰涼小徑的虎永剛夫妻兩人,頓時覺得舒暢無比,恨不得一直徜徉其間,正所謂:“林深便靜坐,徑淺卻幽深!”
這條蒲葵小道快到百花園入口處時,與另一條通往植物園北門的道路交匯,而那裡有一座號稱是西雙版納第一吊橋的羅梭江鐵索吊橋。
而這吊橋,有了60年的歷史,幾經周折、幾經磨難,才有了現如今這個模樣。
自古以來,地處羅梭江大拐彎的勐侖鎮,就是商貿跨江渡口的好地方。來往於普洱茶之源地易武鎮、邊城勐臘,以及南下寮國和泰國的商隊,均要在此登船渡江,再透過騾馬和牛,把普洱茶等商貿物資運輸到其它地方。
所以,現在吊橋所在的大體位置,就是當年茶馬古道的古渡口之一。
50年代末,國家決定成立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植物園,受命建立的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帶領一批科技人員來到這裡。
他看到這羅梭江一衣帶水,環繞而成形成一個世外桃源般的葫蘆島,恰逢易武縣(當初名稱)被撤銷,留出空地,因此便決定選址於此。
在建園之初,島上尚有七戶傣族人家,專門從事擺渡的營生,傣語叫做“曼擺乃”。
吊橋頭的老酸角樹,便是當初古渡口的傣族人家所植,而植物園小區內的古榕樹,則是當年商隊歇腳之地。
中科院植物園進駐葫蘆島之後,進出一直都是依靠渡船擺渡,出行非常不便,遇到急事或人員突發疾病等,就只能冒險游泳渡江。
歷史上曾有好幾位建設邊疆的職工,淹死在羅梭江兇猛的波濤之中。
1965年,有位國家領導人來訪,一位外出買菜的職工,又一次不幸葬身江中。在領導人的督促下,中科院才撥款修建了此橋。
時隔一年,一座現代化的鋼索橋跨江飛架南北,從此可謂天塹變通途,一時成為佳話。
因為這是西雙版納歷史上第一座跨江鐵索橋,每有貴賓遊客到訪,都會到橋上合影留念。
如著名的作家丁玲、電影明星白楊、兩彈一星科學家周光召等都曾在這吊橋上拍過照、留過影。
然而,此橋的命運多舛,在1985年4月的時候,一場罕見的龍捲風襲擊勐侖,這座鐵索吊橋被狂風掀翻,掉入江水之中。
雖經過全園職工的奮力搶修,也只保住了柱墩。
之後,植物園設計建立了一座竹子浮橋,可隨著江水上浮或下沉,不再懼怕風浪,就這樣簡短的熬了一段時間。
現在虎永剛他們看到的,是植物園在1987年2月,經過再次規劃,又重新修建的鐵索吊橋。
夫妻兩人站在吊橋之上,抬頭遠望是孔明古茶山,低頭俯視為傣鄉羅梭江,只覺得時光荏苒,逝者如斯!
想一想當年那些渡船的馬幫,念一念擺渡的傣族人,還有開疆闢土的先輩們,心頭不禁有幾分感慨、幾許讚歎!
走到吊橋的中間,兩人就原路返回了。走過橋,就是植物園的北大門,一來他們的車停在西門,二來還有最大的百花園沒有玩呢,可不能辜負了那80塊錢的門票啊。
下得橋來,沒多遠就走進了百花園。
這裡是整個植物園內最大的一個園區,也是號稱西雙版納植物園第一景的所在。
百花園植物佈景應該是請了名人大家設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