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兵的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這111年間發生藩鎮動亂足足有171起,但其中與中央對抗的還不到三十起,其餘的都是藩鎮內亂,多數便是士兵殺逐主帥。由此可見“藩鎮之亂”確實是唐朝後半段歷史的主要特徵,但“藩鎮之亂”並不等同於“分裂割據”;也可見藩鎮內部生變,殺逐主帥幾乎已成常態,主帥們一個弄不好,就有可能被其麾下將校殺之、廢之。

當時經過七年苦戰,安史之亂被平定了,但這個平定並不是由唐朝武力打平的。朝廷奉行的是姑息政策,所謂平叛其實多半是靠與叛軍達成妥協來實現的,叛軍被打敗了,被招安了,但並沒有被消滅。朝廷不僅對外姑息,對內也姑息。平叛期間,平盧節度使死了,朝廷不是新派人接任,而是先派人去軍中“體察民情”,看看士兵們想立誰,就把旌節授給誰。這個麻煩很大,唐朝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而始。從此,士兵殺逐主帥司空見慣,甚至發展到“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這種駭人聽聞的程度。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朝廷放任權力下移,以至於“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天子聽命於藩鎮,藩鎮聽命於將士”。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廷官軍向叛軍發起最後進攻,不久後便攻入叛軍老巢河北。叛將田承嗣,張忠志,薛嵩,李懷仙等舉手投降,朝廷將其原地任命為節度使,安史亂遂號稱平定。但是河北割據,長達二百年的藩鎮動亂史卻由此拉開了序幕。雖然絕大多數藩鎮不是割據型,絕大多數藩鎮動亂也不是對抗中央,但割據藩鎮與中央的較量卻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而李曜之所以看不上李曄這個死後被諡為“昭宗”的大唐天子,原因就在於這個莽撞天子數次輕易動兵,結果又屢屢失敗,終於讓唐廷中央最後一絲威嚴消失殆盡,大唐夕陽西下,再無升起。

其實李曜跟許多後世人的觀點都不同,他認為唐朝的藩鎮除了在最末期之外,別的時候只要中央稍有能力、威望,大多還算是聽話的。最關鍵的是,有那麼一批藩鎮不僅聽話,還相當有能力,若是利用得好,唐朝是足以延續輝煌的。

當初安史剛平,吐蕃就趁唐廷不備,溜到長安旅遊了半個月,致使代宗皇帝很不情願的去陝州度假兩個月。之後吐蕃也不讓代宗消停,連年入寇。

但是事實證明,雖然吐蕃趁亂攫取了唐朝大片領土,甚至還一度攻陷了長安,卻並不是因為他們強大,真正關鍵的是因為唐朝軍事力量無暇顧及。一旦唐朝軍力西顧,吐蕃還是無法應付,他們只在長安待了十五天就被趕了出去。其後雖然連年入寇,但也全部失敗而回,無功而返,一點便宜都沒有佔到。

而相比西北邊鎮的防禦政策,西南邊鎮則對吐蕃採取了攻勢,戰績也比西北邊鎮輝煌。比如“擊吐蕃於西山……攘地數百里”、“追擊於大度河外……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這種記載,遍佈史書。在抵禦吐蕃入寇的作戰中,渾瑊、馬燧、李晟等新一代將領也嶄露頭角,並且這些將領在德宗朝的削藩平叛戰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過可惜的是,德宗早年雖然頗有太宗之風,可後期遭到失敗後,卻成了柏楊口中的“豬皇帝”,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好在其後的憲宗倒是頗有建樹,削藩相對成功——此皆前事,只為承上啟下,不再贅述。

言歸正傳,馮霸一句話問得李元審語塞,當下也不等李元審找到說辭,立刻冷笑一聲:“天下大勢如此,一旦節帥不仁不義,我等為將校,就不得不為麾下士卒弟兄謀一條生路。如今李克恭貪婪暴戾,身為潞帥,心止河東,竟思將我等潞州兵馬拱手送往晉陽!須知朝廷已然決定征伐李克用,屆時天兵北伐,我潞州若是依靠沙陀,焉有幸免之理?我今號召諸位同袍起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仙歸來當奶爸

菸灰公子

穿成假千金她媽

多多鹿

陛下總想碰瓷我

見荷

訓衛手冊

梧桐難栽

諸天之從新做人

惠鵬鵬

當反派遇上反派[快穿]

清酒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