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事至少要從廣明元年(880年)說起。這一年十一月,王重榮以河中都虞候的身份作亂,由於這個時代朝廷已經對這種事情見怪不怪,所以不久即得到朝廷承認,命為留後,次年(中和元年,881年)四月便被詔命為河中節度使。重榮任留後及節帥同時,就盡佔鹽租,所以後來大宦官田令孜作為“觀軍容使”卻沒錢養兵,就請朝廷收回兩池鹽利,結果引起一場大戰。
當時在明元年間,黃巢入華州,河中留後王重榮曾經請降於賊,但由於黃巢賊軍勒索巨量財物,又欲在河中徵兵,王重榮忍無可忍,不久即發兵相拒。時黃巢遣使調發河中,前後數百人,吏民不勝其苦。王重榮就對手下說:“我為了不使巢賊禍害河中,忍辱負重,屈節以事賊,哪知道現在黃巢不僅要錢要糧,又要在我河中徵兵,我若依舊如他所願,今後吾亡無日矣!不如發兵拒之。”眾皆以為然,於是將黃巢使者全部殺之。
王重榮抗拒黃巢,正是因其不欲將鹽利供黃巢隨意索取。此後王重榮與王處存結盟,紮營於渭北,但仍不足以抵抗,想來想去,覺得沙陀精騎戰力甚強,不如聯合沙陀人。於是就有了與沙陀李克用軍的初次聯合。
具體情況是這樣:當時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日夜擔心,便跟行營都監、大宦官楊復光說:“臣賊則負國,討賊則力不足,奈何?”
楊復光出了個主意,說道:“雁門李僕射,驍勇,有強兵,其家尊與吾先人嘗共事親善,彼亦有殉國之志;所以不至者,以與河東結隙耳。誠以朝旨諭鄭公(指鄭從讜,時河東節度使,無風個人認為此人可算能臣了)而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東面宣慰使王徽亦以為然。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諭鄭從讜。果不其然,十二月,李克用領兵四萬至河中。
李克用的沙陀精騎戰力非同等閒,他於次年正月領兵出河中,不久即打敗黃巢兵將,與諸鎮兵會於長安,並大戰渭橋,乘勝追擊,結果是“京師平,克用功第一。”
不過李克用的沙陀兵雖為平黃巢的主力,但他所以能夠順利濟河入關,實賴有王重榮的全力支援。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解縣新城碑》於此有“但既逼寇仇,且當津要,車徒遝至,竟赴齊盟;戎夏駿驅,共匡京室;慮風迴於原燎,竭日費於雲屯;輯睦允諧,供儲克贍,棟持廣廈,鼎鎮厚坤;始以一城之危,抗移國之盜,竟以數郡之力,壯勤王之師;勳復舊都,慶延殊渥”的描述,其於王重榮興復唐室之功不無溢美。
但說到借道諸鎮,使“戎夏駿驅,共匡京室”,及竭財贍軍,“竟以數郡之力,壯勤王之師”未必不是事實。而河中兩池鹽利於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至於說鹽利究竟有多大,竟然能做這麼多事?
簡而言之,唐朝朝廷的賦稅,有一半出自鹽稅,而河中解池、安邑兩大鹽池之利,足足佔了唐廷賦稅的六分之一!
唐朝廷相繼以李都、王重榮為河中節度使兼兩池榷鹽使,最開始或是出於鹽池武裝保衛之需,後來則出於無奈。王重榮出任蒲帥並非出自朝廷意願,但王重榮任節度使前期,仍對鹽池有所建設,並因與黃巢作戰及與李克用聯合而間接地將鹽利贍給了朝廷。
王重榮這時主要乾了兩件事:一是修建新城,二是“納款帥臣”,兩件事都是為了保衛鹽池。
但十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新城築好後,王重榮竟“旋陟上臺,懇辭劇務”,以致“榷鹽使韋雍,檢律在公;巡官王慤,琢磨效用,與植將及商人等,聯狀同詣所居,瀝懇至於垂涕”。此榷鹽使與巡官不知是否仍為朝廷虛設,但他們聽命於王重榮卻是肯定的。所謂“懇辭劇務”云云,自然不過是姿態,王重榮仍是鹽池的主宰者。
所以說,王重榮中和年間同意結好李克用,自有其“交獲利濟”、保衛城池的考慮,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