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渭口間的漕渠同時,陝郡(治所在今三門峽市西舊陝縣)太守李齊物組織力量,在三門山北側的岩石上施工,準備鑿出一條新的航道,以取代舊航道。經過一年左右的努力,雖然鑿出了一條名叫開元新河的水道,但因當地石質堅硬,河床的深度沒有鑿夠,只能在黃河大水時可以通航,平時不起作用。三門險道問題遠未解決。
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隋朝興建的兩條最重要的航道。為了發揮這兩條運河的作用,唐朝對它們也作了一些改造和擴充。隋朝的通濟渠,也就是唐朝所稱的汴河。唐廷在汴州東面鑿了一條水道,名叫湛渠,接通了另一水道白馬溝,而白馬溝下通濟水,這樣,便將濟水納入汴河系統,使齊、魯一帶大部分郡縣的租、調,也可循汴水西運。唐廷對永濟渠的改造,主要有兩個工程。一是擴充套件運輸量較大的南段,將渠道加寬到17丈,浚深到24尺,使航道更為通暢。二是在永濟渠兩側鑿了一批新支渠,如清河郡的張甲河,滄州的無棣河等,以深入糧區,充分發揮永濟渠的作用。
對唐廷來說,大運河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各地糧帛進京。為了發揮這一功能,唐後期對漕運制度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原先在唐前期,南方租調由當地富戶負責,沿江水、沿運河直送洛口,然後朝廷再由洛口轉輸入京。這種漕運制度,由於富戶多方設法逃避,沿途無必要的保護,再加上每一舟船很難適應江、汴(泛指運河)河的不同水情,因此問題很多。如運期長,從揚州到洛口,歷時長達九個月。又如事故多、損耗大,每年有大批舟船沉沒,糧食損失高達20%左右,等等。
安史之亂後,這些問題更為突出。於是,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開始,劉晏(無風注:嗯,又是這位。)對漕運制度進行改革,用分段運輸代替直運。他規定:江船不入汴,江船之運積揚州;汴船不入河,汴船之運積河陰(鄭州市西北);河船不入渭,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承運工作也僱專人承擔,並組織起來,10船為一綱,沿途派兵護送等。如此一來,就成了分段運送,效率大大提高,自揚州至長安40天可達,損耗也大幅度下降。
除漕運租、調外,大運河還大大促進了沿線許多商業城市的繁榮。如揚楚運河(即隋朝的山陽瀆)南端的揚州和北端的楚州(治所在山陽縣,今為淮安市),汴河上的汴州和宋州(今商丘市),永濟渠上的涿郡等。揚州因為位於揚楚運河與長江的會合處,公私舟船,南來北往,都要經過這裡,是南北商人的集中地,南北百貨的集散處。它“十里長街井市連”,在全國州一級的城市中,位列第一,超過成都和廣州,人稱“揚一益二”。而如今朱溫的大本營汴州位於汴河北段,經過濟水,東通齊魯;經永濟渠,北聯幽冀;經黃河,可達秦晉,由於地位緊要,故迅速發展成為黃河中下游的大都會。其實很有可能也正因如此,後來梁、晉、漢、周、北宋五代都建都於此,追其主要原因,怕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水運方便的繁華城市。——值得補充一句的是,此時的洛陽已經逐漸破敗,縱然張全義治理洛陽頗具成效,但“區位優勢”的喪失,依舊使得它逐漸被汴州甩在身後。
憨娃兒見李曜面色一鬆,便問:“郎君,既然都安排妥了,俺們這就走吧,這汴州終是個不安全的地方,郎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李曜一聽到這裡,立刻瞥了他一眼,問道:“誰教你說的?”
憨娃兒從無對李曜撒謊的習慣,果然張大嘴楞了一下,然後立馬垂頭喪氣,低著頭道:“襲吉先生教的。”
李曜瞪了他一眼,看得憨娃兒又趕緊把頭低得更下了,不過李曜也知道,以憨娃兒的頭腦,李襲吉讓他勸自己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區,憨娃兒肯定覺得是最為穩妥的,答應下來那是理所當然。
於是李曜便問道:“襲吉先生與可道二人,如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