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介質(如干冰、液氮)中冷卻到-60~-80度或更低,溫度均勻一致後取出均溫到室溫。

低溫軋製特別是在鐵素體區軋製是一種現代才講的技術,冷煅相對於熱煅而言只是溫度上高低的定義,事實上低溫軋製的溫度也是很高的。遼金西夏不同於大宋,地理條件可以解釋基於熱處理定義下的冷處理技術,很顯然大宋很難獲得溫度在攝式零下幾十度的條件,很顯然低溫軋製定義上是一種很多人並不瞭解的金屬工藝技術,可能會想象會是攝式零下的溫度,事實上是攝式500c-600c度,已屬於退火的範圍了,冷煅相對於熱煅很難有人注意到兩者間有溫度高低的界線,而普遍對冷煅慨括為常溫下的定義。這也是李曜對西夏冷煅甲在金屬工藝方面的看法之一,也算是針對前面講的常溫下冷作硬化後的第二種觀點。換句話說,冷煅與熱煅只是兩種加工方法,是理論上的定義,在成品件上,可見相互之間都有應用。熱處理與冷處理也是這樣,就看個人如何去理解這溫度的高低了。

也就是說通常人們眼裡的冷煅是常溫下的冷軋,熱處理是通常定義下的熱處理,而另一種看法卻是古代的冷煅是現代定義下低溫軋製(500c-600c),後序處理的方式是冷處理(攝式零下幾十度)。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的但無非精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顯然是就熱煅而言的,沈括顯然也對冷煅的定義與後序的冷處理技術也是不瞭解的。含硫量高導致鋼材的紅脆性,到南宋以後,大量普及煤鍊鋼鐵,煤是一種價格低廉的燃料,這樣大大提高了鐵中的硫磷雜質,到500c-600c時很難再煅打,而大多數的碳鋼及低合金鋼,都在270c至350c範圍內發生脆化現象,中碳鋼在400c至550c脆化,而含碳高的工具鋼或結構合金鋼在500c至570c脆化,古代講的熱煅應該屬於600c中高溫以上,也就是沈括大人在《夢溪筆談》裡講不能冷煅的只能熱煅的由來。

也正是因為材料的原因,工匠想方設法想透過自己的手藝來滿足選為法式的需要,而選為法式的標件,就是選出最好的。由於原材料也有個體間的差異性,能達到標件這個目的卻很難滿足需要,這就是講的最終降式造甲中的輕重通融。工匠想方設法搞出的加工技術,用專家常講的話說就是夾鋼、百鍊鋼、團鋼、炒鋼、冷鍛、“鑌鐵”鋼(烏滋鋼)、坩堝鋼等等,而這些大多是文人的分類,並不專業,半對半錯的寫上兩筆。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句話叫,一招鮮吃遍天,我們不能說那種技術就是最好的技術,條條道路都可以通羅馬,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材料是基礎,加工是手段,技術的進步需要滿足的就是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技術不能更新是受材料所限,沒有好的材料,連試驗的機會也不會出現。

鋼鐵中的硫含量對盔甲的使用壽命有嚴重的影響,大宋不斷地再造,新甲還沒造出,前面造的舊甲已開始腐爛了,這又是一個要命的問題。而南方潮溼,鐵甲比在北方爛得更快,這也是宋軍面向紙甲選擇的結果。宋朝的盔甲分鐵、皮、紙三等。宋代的紙甲的產量也相當多。如北宋仁宗時,曾令淮南、江、浙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末寧宗嘉定時,蘄州曾在三、四個月中造紙兜鍪一千副所以不從材料上解決問題,盔甲生鏽的難題始終存在。即便是有油漆的保護,鋼鐵中的硫始終要做怪,穿在身上油漆隨時都會被磨掉,只要有潮氣,立馬開始爛。

中國的鐵製品最大的問題是富礦源少,華東華南鐵礦的含硫偏高,後來用煤鍊鋼,含硫量更是超過工業標準。含硫量高導致鋼材的紅脆性,熱鍛時就不能反覆鍛打,導致鐵兵器質量的下降。中國到南宋以後,大量普及煤鍊鋼鐵,煤是一種價格低廉的燃料,這樣大大提高了鐵中的硫磷雜質,兵器用鋼鐵和犁地工具用鐵完全不同,但他們顯然是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仙歸來當奶爸

菸灰公子

穿成假千金她媽

多多鹿

陛下總想碰瓷我

見荷

訓衛手冊

梧桐難栽

諸天之從新做人

惠鵬鵬

當反派遇上反派[快穿]

清酒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