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
李曜便是按照這種方式對神木寨的城池設施進行改進的。這符合宋朝時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李曜在馬面之上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效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藉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這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臺,他又命人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定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定甕城。神木寨本是小城,但由於沿河五鎮地處緊要位置,折家對其防禦還是很下了工夫的,居然築造了甕城。
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是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如此,李曜在小小一個神木寨,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
其實一座城池的防禦體系強大與否,除卻城池的本身建設因素外,當然也與城址的地理選擇有著極其緊密的關係。中國古代城池的選址,歷來講究“風水”,拋開迷信的說辭不談,借天時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說的“城有不可攻”的優越守勢,自然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之下,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古代戰爭史上,宋元時期發生的兩座城市保衛戰:釣魚城與襄陽城,就頗能說明問題。
李曜如今這座神木寨,與襄陽城相比從大小上自然完全沒有可比性,就算比釣魚城,也小了許多。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少設施在李曜的督工趕造之下,還是很快建成。至於地理位置,神木寨除了糧食的自給自足方面不如襄陽城與釣魚城,其餘一些方面,倒是很可一比,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正因為這些準備工作基本都已就緒,所以李曜今天才會親自假作軍中幕僚,前往定難軍大營激怒對手,使得他們不得不發兵來攻,而且是大攻特攻,拼命的攻。至於李曜最後偏偏又送上禮物,那卻是另外的考慮了。那兩名佳麗,原是失了族人的党項小族之人,輾轉來到神木寨操持皮肉生意。李曜派人去找來她們時,她們一聽是要將她們送給拓跋貴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至於橫刀,李曜麾下配備的橫刀隨便找一把,就能拿去跟拓跋思恩說“此乃神兵利器”。送他們二人這些禮物,正是要他們“猜到”李曜軍中軍心不穩,因為惟其如此,他們才會更加放心的來攻伐,畢竟軍心不穩之下,再堅固的城池,也說不定能一戰可下,誰能放棄這種機會?何況是被李曜各種手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