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某職位的文字沒有填寫。至於最前頭的“門下”二字,則是唐時“聖旨”的標準格式。
並不是所有時代的聖旨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的,這個開頭乃是朱元璋稱帝之後所施行的格式,在此之前根本不曾有過。
唐代的“聖旨”,其實更常用的稱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兩大種、七小類,但是無論哪種,都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和用“欽此”結尾的。
封賞授爵一類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種:“制書”。具體來說,還要再分三小類,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冊書”,是寫在竹簡上的——仿古風竹簡。第二小類,叫做“制書”,用來行大賞罰、授大官爵、改革重大舊制度、赦免戰俘之類,寫在不會生蟲蟲的絹黃紙上;第三小類叫“慰勞制書”,是頒發給大臣們的表揚信和獎狀,通常也是寫在絹黃紙上。
格式很是簡單,起手兩個字:門下。然後就是正文,也就是這次要做什麼事。寫完之後,還有四個字:主者施行……其實還有幾個字,那就是時間落款。再往後就是方才李曜所看見的那些落款了。長長十幾行,如“中書令臣某某宣”、“中書侍郎臣某某奉”、“中書舍人臣某某行”,這裡的“宣”、“奉”、“行”也有講究,此處暫不贅述。
至於這麼大一票,十幾二十個簽名,是不是很麻煩?當然麻煩,不過制度就是如此,不能不遵,實在如果其中有某職務暫時空缺,皇帝沒有任命下來的,可以在他簽名的地方寫一個“闕”字,也就是缺。如果是請假了,就寫“假”。如果此人外出公幹之類,不在京城,就寫一個“在某地”。
總之一句話,可以沒有人簽名,但這些官職必須要有,如果沒有,這份敕旨就沒有了合法性、嚴肅性和神聖性。
這其中,最關鍵的簽名是門下省的幾個,任何旨意,只要沒有門下省各級官員的簽名,譬如“侍中”、“黃門侍郎”、“給事中”的簽名,這份旨意至少在唐代,那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門下為什麼權力這麼大?因為門下省的設定,就是限制皇帝濫用皇權!它可以說是最高監察機構,監察誰?誰都監察,尤其是皇帝!
如果看了幾部清宮戲就以為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就是皇帝發話,下面一群人說“奴才遵旨”,那真是太小瞧古人的“民主思想”了。
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時期,皇帝的權力還是很受制約的。三省中“門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約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別是貞觀時代,理論上,如果一道旨意在門下省的官員稽核下不能過關,他們表示不簽名,那麼這份聖旨就發不出去。哪怕你皇帝在公文上親筆畫了老大一個“可”字,門下省的官員照樣有權把這份公文打回中書省叫秘書們重擬,甚至自己提筆上陣,在皇帝已經批准的敕旨上亂改一氣,再瀟瀟灑灑地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許的。皇帝你可以有本事換掉門下省的人,但是隻要門下不簽字,那麼這聖旨就是草紙一張,屁用不頂!
門下省的權力如此巨大,以至於聖旨一開頭就是兩字:“門下!”什麼意思?意思是這旨意是門下省稽核過的,是門下同意了的,是有法律效力的!
至於李克用手裡的告身為何是空白的,這就是晚唐的悲劇了。這時候“節帥滿地走,檢校多如狗”,尤其是節度使麾下要任命幾個小官,如果還要一個個請示,朝廷和節帥們都覺得不方便,於是就有了方便辦法——宰相和官員們提前簽名畫押,蓋好大印,留出正文不寫,每個節帥那兒送一些,讓他們要任命官員的時候,直接填寫名字、職務就好,至於理由嘛……反正留了那麼多空地,您自個填就是了,別送到長安來煩人。
李克用作為如今的天下第一強藩,手裡的空白告身那自然是一摞一摞的有,這種東西按照制式不同、簽名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