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麼,他為什麼會接受漢式教育呢?顯然不會是出於主動選擇,雖然耶律倍可能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漢文化的興趣,但教育方式問題,顯然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唯一的答案在於他的父親,即遼太祖阿保機。也就是說,很可能阿保機親手為繼承人設計了漢式教育。
不僅如此,從史料來看,其次子德光亦工漢文,通曉書法。據《太宗紀上》,天顯五年二月,“上與人皇王朝皇太后。太后以皆工書,命書於前以觀之”。十年正月,皇后崩;五月,“上自制文,諡曰彰德皇后”;十一月,太宗幸弘福寺,見觀音畫像,“乃自制文題於壁”。另外,德光身邊也有漢化頗深之人。上文提到參與創制契丹大字並以此出任“文班林牙,領國子博士、知制誥”的耶律突呂不,其本傳曰:
天贊二年,皇子堯骨為大元帥,突呂不為副,既克平州,進軍燕、趙,攻下曲陽、北平。……軍還,大元帥以其謀聞,太祖大悅,賜賚優渥。車駕西征(渤海),突呂不與大元帥為先鋒……班師,已下州郡往往復叛,突呂不從大元帥攻破之。
知其當系德光心腹。而契丹大字以漢字為其參照,那麼突呂不本人應當通曉漢字。
太祖為其繼承人及次子設計的漢式教育,在遼代早期的整體文化氛圍中,顯得特別富有深意,無疑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和個人政治取向。阿保機對兒子的未來的設計,恐怕就是他對大契丹國的未來的期望。一個高度漢化的繼承人,其對中原的野心,以及稱帝建元、立皇太子、建皇都、尊崇孔聖等漢化措施,這種種跡象之綜合,反映出阿保機理想中的大契丹國,是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漢化王朝。
契丹崛起之初,中原紛亂,而漠北亦無王庭。也就是說,其時阿保機有兩個選擇,北上佔據草原,延續回鶻汗國的傳統,或者南下爭奪中原。但遼太祖卻從未真正考慮過前一個選項,他的目光始終投向南方。對於唐末中原局勢,阿保機相當明瞭。後梁建立之初,他一方面向朱溫示好,乞求冊封,另一方面亦與沙陀李氏交通。在兩虎相爭不下的形勢明朗後,太祖索性不再朝梁,於916年稱帝建元,建立了大契丹國。
阿保機所建立的這個北族新政權,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漢化色彩。稱帝建元、立太子、建皇都及尊孔等,俱系其證。而他為大契丹國設立的最終目標,是入主中原。在神冊、天贊兩度率大軍南下克地未果後,他總結教訓,定下了先取漠北及渤海之策。不過,平渤海後他意外辭世,入主中原終成未竟之業。遼太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是長子耶律倍。他為太子設計了漢式教育,從這點可以推斷,在阿保機看來,要實現入主中原的雄圖大業,關鍵在於漢化。
也就是說,一代開國之君遼太祖阿保機為其創立的大契丹國設計了漢化之路。這一選擇,固然是其個人敏銳的政治判斷力之表現,但也應當與契丹長期歷史發展有關。與拓跋鮮卑相似,在建立王朝之前,契丹是一個長期附塞的民族。唐朝前中期,兩度在契丹設立羈縻州府,契丹與中原關係密切。雖然回鶻崛起後,契丹一度依附回鶻,但在回鶻汗國瓦解後很快恢復了對唐朝的貢獻,漢地社會對契丹的影響也逐漸加深。《遼史·蕭敵魯傳》雲:“五世祖曰胡母裡,遙輦氏時嘗使唐,唐留之幽州。一夕,折關遁歸國,由是遂為決獄官。”據蔡美彪考證,此係契丹專任司法官之始置,這應當歸功於唐制的影響。又據《太祖紀贊》,阿保機之祖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其父撒剌的“始置鐵冶,教民鼓鑄”,其叔述瀾“始興板築,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己有廣土眾民之志”。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漢地政治傳統的接受恐怕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誠然,從文化角度而言,遼初漢化的確並不明顯。不過,文化上漢化的實際程度,與政治上的漢化主張並不必然完全同步。精英人物的政治理念,不必完全受限於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