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曜微微一笑,並不多言。他心中並非沒有得意,只是他知道,自己只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從後世學者的分析中找出剋制朱溫的法子而已。

太遠不說,就從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說起。這一日,在位十四年的唐懿宗李漼病逝,終年四十一歲。在宦官的扶持下,年僅十四歲的普王李儇“被皇帝”了,是為唐僖宗。

李漼當年做皇帝的時候,還沒熬到改元,浙東的私鹽販子就開始舞槍弄棒搞“武裝大遊行”。這會兒換成李儇,私鹽販子似乎多少給了點面子,改元之後才想起鬧事。

乾符元年(874年)十二月,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讓、尚君長率三千人在河南長垣揭竿而起。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橫掃曹州、濮州地區,發展到數千人。

首先有必要搞清楚,他們為什麼說反就反?

關於這場大暴動的起因,廷臣和史官給出的說法是關東(指崤山以東的中原地區)連年水旱。

在李曜這個後人看來,歷史有一個很扯淡的規律,只要提到“餓殍遍野”、“人相食”,官方的統一口徑都是災荒,水災、旱災、蝗災,連續幾年反覆折騰、一直不消停的那種,正所謂“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其實他知道,這全是屁話,至少對唐朝而言,百分百的胡扯!

裘甫、王仙芝,他們是什麼人?私鹽販子。

私鹽販子的理念是什麼?心憂鹽賤盼天災。——有災,就有大錢可賺啊!

對於官方的論調,私鹽販子肯定不認同:那些認為天災導致我們有錢不賺、帶頭造反的官老爺們,請不要以你們的智商來侮辱我們的智商!

有一種悲觀主義認為,歷史是勝利者寫成的,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是充斥著歪曲、捏造與隱瞞的謊言。因此,研究歷史就等於研究謊言,得到的結果依然是謊言,毫無意義。

李曜談不上樂觀,更不敢妄稱專業,但他覺得,謊言產生的動機與過程,也是一種歷史!謊言的背後,就是真相!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樂趣所在。

裘甫起義時,私鹽販子造反的根源是官府對他們“定點清除”。打擊非法,本身無可厚非,官方為什麼要隱瞞這一事實,將黑鍋扣到老天爺頭上呢?因為“定點清除”無法構成起義的充分條件。——除了領頭的幾個人以外,起義軍絕大部分是農民。

官老爺們需要講清楚的問題是:怎麼會有這麼多農民跟著造反?

原因就是沒飯吃,但老百姓為什麼會沒飯吃?

百姓沒飯吃,官方的說法是關東地區連年水旱,這一解釋有效地解決了武裝暴動的區域問題(有暴民之地必有災)和規模問題(有災之地皆絕收)。有災沒災,只有老天爺知道,但他開不了口、喊不了冤,最終的結論是——天意!國運如此!

多麼完美的邏輯!

邏輯很完美,但起義軍不認這個賬!王仙芝等人的說法是“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李曜高中在課堂上就偷看了幾遍的《資治通鑑》更一語道破天機:“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老百姓餓肚子以至造反,根源就在於——稅賦太重!

晚唐的稅賦有兩個特點:稅種多、折價低。

“稅種多”容易理解,亂七八糟都是稅。

比如說國稅方面,唐德宗時期曾經進行過改革,將諸多稅種合併,推行“兩稅制”,即一年只按規定標準徵收兩次,減輕百姓負擔(無風注:本書前文曾論及,此處不再詳述)。想法很好,但朝廷不能喝西北風,實際執行下去之後,變成了在原稅種基礎上新增兩次計稅,“減法”成了“加法”。

地稅方面就更離譜了。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地方官員的“進獻”成了中央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仙歸來當奶爸

菸灰公子

穿成假千金她媽

多多鹿

陛下總想碰瓷我

見荷

訓衛手冊

梧桐難栽

諸天之從新做人

惠鵬鵬

當反派遇上反派[快穿]

清酒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