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漢末的劉岱、西晉末的曹嶷、段龕、十六國時期的幕容德、我朝的李道古等,均曾割據山東。但上述諸人割據山東,都未能有所作為。一旦山東周圍局勢底定,這些割據勢力很快便灰飛煙滅。”
李巨川聞言,拍手讚道:“明公慧眼,此言極是!想那戰國時,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之戰最能道出山東地形之弱點。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率燕、秦、魏、韓、趙五國之師以伐齊。齊悉發國中之眾以拒之,與聯軍戰於濟西。齊師大敗。是後,樂毅分遣魏國之師南略宋地,遣趙國之師北收河間,自率燕軍深入山東腹地,齊人大亂。燕軍乘勝長驅,齊城皆望風奔潰。樂毅攻克齊都臨淄。佔領臨淄之後,樂毅分兵五路,攻取全齊:遣左軍渡膠水攻略膠東、東萊;前軍循泰山以東至海,略取琅邪;右軍循黃河、濟水,進屯阿、鄄與魏軍配合作戰;後軍沿北海攻取千乘;中軍鎮守齊都臨淄。這種部署可謂切中山東地形之要點。於是燕軍勢如破竹,六月之間,連下齊城七十餘座,皆置為郡縣。齊僅剩即墨、莒城,危在旦夕!”
他言罷嘆息道:“因此山東之地位,只能放在國朝整個東部大平原上才能體現出來。山東低山丘陵的四周都是平原,不利於守,卻利於四出以攻人。以此為根據地,縱橫四出,足以有所作為。東漢末年,曹操便是以充州為根據地,崛起於群雄之中,最終掃平群雄,統一北方。
而山東既然處在監控南北之間的水路運輸線上,其地形地勢在東部大平原上又足以作為憑恃,因而在南北之間具有樞紐性地位。河北南面門戶須依託山東,東南淮泗上游也須藉山東為遮蔽。南北對峙之際,山東便常是爭奪的焦點。明公若得山東,河北、淮南皆畏,不得不仰明公鼻息,而朱溫失卻山東,如同後院失火,更有四面被圍之徵兆,亡之不遠矣!”
這一番話說來,李曜對李巨川的戰略眼光又高看了一籌。他說的這種形勢在魏晉南北朝時的確比較典型。譬如東晉末,劉裕滅南燕,收復山東,既屏護了南方江淮防禦體系,又保障了由江入淮、由淮入泗、由泗入河這樣一條連通南北的運輸線路的暢通,為他以後經略中原、北伐後秦打下基礎。劉宋與北魏對峙,劉宋置四鎮以守黃河,其中山東境內有碻磝(今荏平)。南北交兵,必在四鎮展開激烈的爭奪。山東若為北方所據,則南方江淮防線將承受很大壓力。南燕據山東時,便經常擾掠東晉淮北諸州。劉宋泰始年間,北魏趁劉宋內亂,攻取山東,後更進逼淮泗,南方形勢遂漸趨不利。
而後來,中國政治重心東移後,南北關係變得更加重要。政治、軍事重心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在南方。山東處在監控連通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的動脈大運河的位置上,所以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比如明初朱元璋從金陵北伐攻大都,山東為大都的南面屏障;“靖難之役”中,朱棣從北平南下攻金陵,山東為金陵的北面屏障。朱元璋以攻佔山東開啟大都門戶;朱棣則以越過山東而直趨金陵。這兩次戰爭,一次以南圖北,一次以北圖南,山東都是其關鍵之地,最能顯現中國政治重心東移之後,山東在南北爭衡中的地位。
如今長安已歷幾次戰亂,長安城雖在自己手上開始修葺並重新規劃,但經濟中心的轉移不是李曜隨手就能顛覆或者說挽回的,從總體上來說,長安的衰落不過是遲早的是,東部經濟強大之後,國都多半也要向東轉移,則那時山東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好在這事暫且不急,但李巨川說的得山東一地便可令河北、淮南畏懼,令朱溫首尾不能相顧,這一條卻是恰好與他自己想到了一處!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
兗州城頭,一個身形孤獨地站立著,黯淡的月光將他的身形拉得細長起來,夏夜的熱風吹過,彷彿能將那影子吹散。此人正是兗州一時之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