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發展。周顯王十二年,齊威王以鄒忌為相,改革政治,加強武備,齊漸成東方強國。差不多與此同時,西方的秦國在商鞅的主持下進行深刻的變革,漸成西方強國。
戰國初年,魏為中原霸主。齊秦兩強崛起,對魏國的霸業構成挑戰。齊國迫使原來向魏國朝貢的泗上小諸侯向齊朝貢;秦則爭魏河西之地。魏國在齊秦兩強東西夾擊的不利形勢下,自安邑遷都大梁,將目光轉向東方,又與齊發生矛盾。魏因攻趙、攻韓而兩度與齊發生戰爭。齊軍在田忌、孫臏率領之下,先後於周顯王十五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七年的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西方的秦國也連年對魏展開進攻,魏軍連連敗績。魏之霸業從此衰落。
魏國衰落後,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齊國濱誨,有魚鹽之利,故其經濟實力雄厚;其山川形勢足可為其軍事上的憑恃。蘇秦策劃合縱時對齊王說:‘齊,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漳水),北有渤海,所謂四塞之國也。’道出了齊作為一個強國的地利之基。
這時期,中原局勢更加複雜,各國之間展開了合縱連橫的鬥爭。地處中原的韓、趙、魏夾在齊、秦兩強之間,有地緣上的弱點,只好採取合縱的策略,北連燕、南聯楚,而後,或東聯齊而西抗秦,或西聯秦而東抗齊。
秦在兼併義渠、巴蜀之後,東進意圖已非常明顯。但齊的地利和實力卻使秦的東進不能不有所顧忌。秦先是為攻楚而設法拆散齊、楚聯盟;又為攻韓、魏而拆散齊與韓、魏的合縱;後又為圖趙而試圖加強齊的聯盟,派人赴齊尊立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顯示出對齊國實力的顧忌。
但是,當齊因滅宋而成為眾矢之的時,秦又根據形勢的變化,出面組織合縱以攻齊。周赧王三十一年,樂毅率燕、趙、秦、韓、魏五國之師攻齊,半年之內,下齊七十餘城。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兩地。後雖有田單破燕復國,齊國卻從此元氣大傷,在戰國末年僅能靠恭謹奉秦以圖倖存。
齊的衰落使秦兼併六園的程序為之加快。當齊、秦兩強東西對峙的時代,六國合縱抗秦,強大的齊國實為其他五國堅強的後盾,所以秦攻楚、攻韓魏、攻趙時,每次都以拆散齊與這些國家的聯盟關係來創造條件。但齊在它強大的時候,缺乏明確、長遠的戰略目標,且齊不與秦接壤,對秦的威脅缺乏深刻的認識,所以齊在複雜的外交鬥爭中一再讓秦國得逞。前人在總結這段歷史時,曾有評價:‘韓、魏、楚、趙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心一志以逆秦,三國與秦壤界而患急,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是以天下之勢不得不事齊。秦得齊,則權重於中國;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故秦、楚、趙、魏得齊者重,失齊者輕。齊有此勢,不能以重於天下者,何也?其用之者過也’。”
劉遂凝大惑不解,遲疑道:“今日之‘強秦’,怕還不是關中,而是汴梁吧?大人這番春秋戰國之論,難道是說我平盧鎮該為中原後院,為對抗關中而甘做牛馬?請恕兒不敢苟同。”
劉鄩嘴角悄然露出一抹難以察覺的微笑,語氣卻破清冷,問道:“那你又是作何感想?”
劉遂凝道:“即便從大人方才那番話說起,換個角度來看卻是何意呢?山東的地理形勢雖然提供了齊作為一個大國的基礎,但反過來也構成了齊發展的限度。作為當時的東、西兩強,秦據關中四塞之地,能進能退,可攻可守,每一次軍事勝利之後,都能奪地或威脅諸侯割地,故能愈勝愈強;齊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山東地形的主體是魯中南低山丘陵,周圍都是平原,缺乏天然的屏障來鞏固其略地,自身也缺乏縱深,幾處險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擊穿;而且齊地近中原,與其他諸侯國的利害關係過於膠著,任何鯨吞蠶食的意圖都容易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反對,故齊強盛之時,雖有戰勝之名,卻未能略地拓境,後來滅一宋國,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