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川的西北外圍,畜牧業也比較發達,《漢書》說關中“畜牧為天下饒。”而如果像李曜這種喜歡從經濟——特別是戰爭潛力來分析的人看來,關中物產豐富,雩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實為九州膏腴。

前次入關平定三藩之亂時,測繪司曾經考察過關中的礦產資源,發現關中周圍的山中富藏銅、鐵、金、銀等礦產資源。當然關中物產豐富在此前就已經出名了,豐富的物產為之前的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而且,在冷兵器時代,別說銅鐵,就是上好的林竹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屬於重要戰略物資。歷代建都關中之時,出於強幹弱枝的考慮,又常遷徙人口以充實關中,故關中之地人口殷實。司馬遷描述當時關中的富裕,稱“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這是毫不誇張的。

除了面積足夠、物產豐富之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關中的交通情況非常好。要知道,以關中為政治重心的王朝為確保對國家的控制,勢必加強關中及其與外部交通的營建。早在周人經營關中之時,其道路就暢通無阻。《詩經》中稱讚“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而秦統一後,由於秦始皇是個“標準化生產”的狂熱分子,搞書同文的同時還大搞“車同軌”,大治馳道,以咸陽為中心,輻射四方。同時,秦漢時期屢治棧道,穿越秦巴山地,以通漢中、巴蜀。水運也不差,立足關中的政權都曾利用渭水、黃河河道,經營漕運,轉輸東部地區的物資供給關中。大唐統治基礎擴大,關中糧食需要量大增,對於漕運的經營尤為倚重(這一點本書前文曾詳細講過,此處不再論)。暢通的交通對於關中經濟顯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要致富,先修路”嘛,這個李曜豈能不懂。

而關中由於開發較早,所以人煙稠密,這也是一個優點。自周人營關中以來,其民皆有周人遺風,好稼穡,務本業。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漢書》中載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一帶“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商鞅變法後,秦人以耕戰為本,努力事農,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力耕足以富國,尚戰足以強兵。遺風流披,影響深遠,遂使關中地區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蘇秦、范雎遊說秦王時,都將關中民風與關中地利並提,視為秦國霸業的兩個重要條件。蘇秦看到秦國“士民之眾,兵法之教”,認為“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范雎則將“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的秦國百姓稱之為“王者之民”。秦漢時期一直流行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西漢時,(關隴)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出了不少優秀的將領。北朝後期,關隴軍事貴族形成集團勢力——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成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統治的基礎。

因此,關中的優勢不言而喻:山川環抱,可以作為險阻,是為關中戰略上的優勢;農業發達,可以儲糧養兵,是為關中經濟上的優勢;人煙稠密,民尚耕戰,是為關中地位的社會基礎。

不過李曜一直是“我黨”二分論的忠實信徒,深知看問題要看到其兩面性,比如自唐以後,中國政治重心東移,關中地位始漸衰落,這也是李曜心中非常清楚的情況。至於關中地位的衰落,他雖然沒有仔細琢磨,但想來可能與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首先是經濟重心的變化。在秦漢時期,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尚能大致重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盪之後,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變化。秦漢時期,關中經濟堪為首翹。司馬遷在描述關中富裕時稱“量其富,什居其六。”魏晉南北朝時期,區域經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繁榮。在古時被稱作是“厥田下下”的揚州,到東晉時已成繁榮富裕之地。到隋唐時,東南財賦已為關中所倚重,特別是安史之亂後,東南財賦幾乎就是大唐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狂仙歸來當奶爸

菸灰公子

穿成假千金她媽

多多鹿

陛下總想碰瓷我

見荷

訓衛手冊

梧桐難栽

諸天之從新做人

惠鵬鵬

當反派遇上反派[快穿]

清酒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