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3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藉此事件的影響力,河西地區的漢民起義此起彼伏,先後都和張義潮取得了聯絡,並陸續歸附。張義潮作為起義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實際上已成為沙州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他不得不開始考慮後續對策。
在起義之前,張義潮就已經明確的將“歸國”作為口號。起義之後,一方面義軍要面臨吐蕃反撲的壓力,另一方面需要將“歸國”的策略延續到底,張義潮決定向長安的朝廷派遣使者,傳遞河西光復的訊息,並尋求朝廷正規軍的軍事支援。
沙州和長安,相隔數千裡,而且途中盡是吐蕃人的勢力範圍,使者的行程之艱險可想而知。為了確保資訊能夠到達,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攜帶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由沙州出發,分別向十個不同的方向在沙漠中繞行東進。為了儘量迷惑信佛教的吐蕃人,在使者中還安排了大量的僧侶,以保障旅途的安全。
這些使者的旅行非常悲壯,在東進的途中,有九隊人馬或者被吐蕃軍隊追擊、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因為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最終在莽莽大漠之中沉默的消失。只有敦煌高僧悟真率領的一隊使者,在向東北繞行三千里之遠後,脫離吐蕃的勢力範圍,僥倖到達了位於後世蒙古的、大唐針對回鶻設立的邊防軍——天德軍的駐地(無風注:本書中,該軍現在在李克用手上)。在一路上,這隊使者穿越的沙漠地帶就超過兩千裡,可謂九死一生。
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協助護送下,悟真的使者隊伍終於在大中四年(850)正月,又經過上千裡的旅行從天德軍駐地到達長安。至此,十隊使者活下來的寥寥無幾,能夠在朝廷眼中留下名字的,唯有悟真一人。
然而,整個長安城都因為此隊使者的到來而轟動了!
早在六十多年前朝廷失去河西的控制權之後,除了有限的幾次路經河西的從吐蕃歸來的使者的報告,朝廷沒有任何關於此地的訊息。沒有任何人能想到,河西的漢人僅憑民間的力量竟然收復了失地!唐宣宗下令以盛大的規模迎接了使者的隊伍,並稱贊說:“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悟真因為其功績還被封為“京城臨壇大德”(對有修為和德行的僧人的敬稱),以作表彰。
由於路途的艱險,悟真到達長安的時候,張義潮起義已經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中,張義潮並未被動等待使者的訊息(否則怎麼可能被稱為晚唐的名將),他十分清楚人力和物質對戰爭的作用,馬上整頓沙州的生產,走“繕甲兵,耕且戰”的藏兵於民路線,並四處出擊,與各地起義的其他漢民一起擴大戰果。大中三年(849),張義潮收復甘州、肅州;大中四年,再收復伊州,吐蕃在河西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儘管沒有得到正規軍的直接軍事支援,但是前往長安的信使帶回的朝廷褒獎還是極大的鼓舞了義軍計程車氣。大中五年(851),張義潮率領義軍發動了對吐蕃的全面攻勢,不到一年的時間,除涼州之外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復,飽受內亂之苦的吐蕃軍統治再也不復一百年前的威勢,瞬間土崩瓦解,一觸即潰的吐蕃軍隊也只得逃往最後的據點涼州。
看到東進的路線已經被打通,張義潮意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援和承認。但是張義潮明白一個道理: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有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掌兵大將在外做亂的先例下,如何能夠讓朝廷對自己放心?張義潮和作為義軍重要領袖的兄長張義譚兩人經過商議,做出了關於權力交接的重要決定——派遣張義譚入朝為人質,張義潮主持河西軍政大局;張義潮之後,由張義譚之子張淮深繼任。
大中五年(851)八月,張義潮向長安派出規模宏大的信使隊伍,當然吐蕃已經退走,本次的出使就沒有什麼危險性了。這支信使隊一行二十九人,首領為張義潭,還有沙洲本地的豪族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人,攜帶著河西十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