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似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七零年代女廠長 第186節,七零年代女廠長,紅葉似火,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廠子裡機器、工人都有,布料也可以隨時採購,唯一缺的就是衣服款式,因為廠子裡有經驗的師傅年紀都偏大,很多都是鄉下來的,做出來的衣服款式偏向老舊,不符合新時代年輕人的追求。

餘思雅看了兩件成品就直搖頭,這衣服只能銷到鄉下去,但這種產品註定了利潤低,而且運輸成本和銷售成本也很高,很可能幹不過農村的個人裁縫。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看到了政策釋放的訊號,以前偷偷摸摸的個人小裁縫鋪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他們規模小,往往就一臺縫紉機,但非常靈活,本公社的人可以拿布料去讓他們加工,給工錢,也可以給錢買成衣,關係熟的,直接給物當加工費,比如雞蛋、大米之類的。

在鄉下他們跟這些小裁縫比,目前還真不佔優勢。而且因為羽絨服的價格高,清河鴨服裝一出場就走的高階路線,如果賣這種粗布製造,款式落後的衣服,也屬於自降格調了。一個品牌切忌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搖擺不定,到時候連屬於羽絨服的高階客戶也一塊兒給得罪了。

所以餘思雅跟丁舜商量:“既然咱們短期內沒法找到設計師,設計屬於咱們品牌獨有的款式,那就從模仿開始。你去上海逛一圈,將百貨大樓最暢銷的款式各買一件回來,如果有服裝雜誌也買回來,按照這些款式仿造衣服。我讓人從北京給咱們買一批那邊最暢銷的衣服回來。先讓廠子活下來,然後再建立自己的設計部,開發屬於咱們清河鴨獨有的主打服飾。”

這會兒資訊不流暢,上海貨、北京貨那就是流行高檔的代表詞,因為這兩個大都市接觸的外界資訊最多,在服裝上也緊跟潮流,模仿他們準沒錯。

等丁舜去了上海後,餘思雅給杜鋒年寫了信,並寄去了錢和票,讓他幫忙購買衣服,同時在信裡向他了解了一下雲南知青進京的情況。

其實這個事也不一定非要找杜鋒年幫忙的,但人脈關係這種,就是越來往關係越密切。餘思雅有心跟杜鋒年交好,但兩人就見過一面,平日裡並沒有什麼交集,也不瞭解對方,貿然給對方寫信拉家常不妥。這次請他幫忙買衣服就是很好的藉口。

到北京的信走得慢,年前都不一定能收到回信。

寄完信餘思雅也不管了,她還有很多工作要忙,最重要的是年終財務總結和女知青招工問題。

清河鴨這一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連開兩個廠子和門市部,而且達成了跟省城鐵路局和宜市鐵路局的合作,將清河鴨食品賣上了火車,走向全國更多的地方,因而營業額也是不斷攀升,今年的賬目肯定是個可觀的數字。

不過這種專業的事情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忙,餘思雅將這件事交給了楚玉濤和楊會計。正好放寒假,楚玉濤也該好好為集團做貢獻了。這一年集團的收入和支出資料都非常龐大,這會兒又沒計算機這樣的輔助工具,全靠賬本人力計算,不是一天兩天的就能盤點清楚的,估計得耗費不短的時間。

安排好這件事後,餘思雅將精力投入到了女知青的招工中。這次招工的條件比之從前寬鬆了許多,對文化水平沒有要求,只要是知青就可以來參加招工。這一點,餘思雅主要是考慮到現在還在鄉下的女知青可能文化水平都不是很好,好的在前兩次高考應該都去上大學了。反正服裝廠女工,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但為了避免太多的女同志來面試,浪費大家的時間,餘思雅還是做了限制條件,一是最好有縫紉手工做衣服的基礎,二是手腳麻利,做事情快,三是將年齡做了限制,只招工70年以前下鄉的女知青。

之所以有最後一項規定,是因為70年之前下鄉的女知青年齡都偏大,她們這批人下鄉應該有十來年了,受的苦最多,家裡應該也沒什麼門路,所以這麼久都沒能將她們弄回來。這是最可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親親她的小月牙

草木疏

戲精人設她不能塌

三個核桃四個棗

反派竟是他的惡念[穿書]

式微不思歸

至尊魔主

酒後隨筆

這昏君的黑月光我當定了(GL)

遊鯤

愛禍

福祿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