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隆慶四年四月初七,高務實與戚繼光會晤於開平西門城樓。
時人聞之,只當是一心向儒將靠攏的戚繼光按照往常習慣,拜訪來到開平遊歷的京城新貴、有著“小翰林”戲稱的高務實高侍讀,除了哂然一笑,別無餘話。惟獨張居正得知訊息後,曾蹙眉沉思片刻,但也未曾當做一件大事看待。
然而,後世之人卻對這次會晤頗為關注,眾多學者紛紛發表各類著述,對此次會晤做出了眾多猜測和推論。那時的史學界主流觀點是,高戚密會一定談及了包括後來明軍的多項根本性改革以及明軍軍事裝備發展更新的許多問題。
其實這個猜測大致沒錯,這一次高務實與戚繼光的歷史性會晤,雖然兩個當事人事後均未對此作出解釋或者說明,但的的確確是達成了一些心照不宣的約定,勉強也算是一份密約了吧。
但是,相對於多年之後才真正發揮作用的軍事制度改革而言,高戚密會還有一些對於當前或者近期就頗有作用的交流,特別是對於一些火器的發展,高務實都對戚繼光進行了一些思維引導。而戚繼光則以天才軍事家的敏銳性,認可了其中絕大部分構想,只是對於高務實表現自己將來將會建立工廠來提供這其中一些武器表露了一些將信將疑的態度——因為大明的軍工製造,尤其是火器的製造,理論上是由朝廷壟斷,而不許私人涉及的。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高務實表示他會自己想辦法,頂多將來需要戚繼光領銜上疏一道,對此表示聲援即可,具體操辦無須戚繼光擔心。話已至此,戚繼光不好多說,只能表示同意。
高務實與戚繼光談及的武器裝備基本集中在火器之上,對於冷兵器乃至於盔甲之類,幾乎沒有提及。而對於火器的交流,又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
兩人首先談及的不是槍,也不是炮,而是炸彈類武器。炸彈類武器,他們也談了三類,分別是地雷類、水雷類和手雷類。
其實此時的大明,在炸彈類武器上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上,都可以說遠超西方國家。
譬如採用了機械自動發火裝置的真正意義上的地雷,就是明代中國人發明的。如果要追根溯源,最早期的原始地雷甚至可追溯到宋代,而直到眼下隆慶年間,大明地雷的種類和發達程度均領先西方不少。
高務實當年閒暇時曾就這個問題看過一些書,他記得王兆春所著的《中國火器史》中就曾經介紹說,地雷是明代嘉靖時期曾任三邊總督的曾銑所發明。當然也有些地方,譬如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裡則說,在明代初期1413年焦玉的《火龍經》裡就有機械發火裝置的地雷,但其實《火龍經》應該是嘉靖以後的明人之偽作,假託明初而成。所以,地雷發明者的榮譽還是應該還給曾銑。
“地雷是埋在地下爆炸的火器,創制於嘉靖年間。據《兵略篡聞》記載:‘曾銑在邊,又制地雷。穴地丈許,間藥於中。以石滿覆,更覆以沙,令於地平,伏於地下,可以經月。系其發機於地面,過者蹴機,則火墜藥發,石飛墜殺人’”
地雷被曾銑發明後,迅速被其他人不斷改進,延伸許多新品種。
“據《籌海圖編.經略三》記載,丹陽的邵守德用生鐵鑄成一種地雷,內裝火藥一斗多,並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內空心,安火線一根,通出殼外。地雷製成後,選擇敵必經的要路,‘掘地成坑,連連數十,將地雷埋在坑內,用小竹筒引出火線,土掩如舊。’雷中安有發火裝置,敵軍經過時將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沖天,雷殼破片如飛蝗四出飛擊,人馬紛紛斃命”。
到了萬曆時期,明代地雷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武備志》卷一百三十就記載了十多種”,這其中有踏髮式地雷,有拉髮式地雷,有點發式地雷,還有絆髮式地雷。而西方使用地雷應該相當晚,真正意義上自動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