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看過,不過那個時期已經沒有實踐的機會了,所以他也就囫圇吞棗的看了看,記得個大概罷了。

自從京華開始進軍鋼鐵行業,這本小冊子一直都在發揮作用,並且迄今居然還有一部分技術搞不定——這可真是為難人了,因為高務實弄懂理論不難,卻難於手癌以及某些細節記不清楚。

直到朱載堉被他請出山,兩人書信往來的合作之下,才解決了滲碳的問題。

眾所周知,鋼鐵的硬度主要由含碳量來決定,通常情況下來說,可以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表述:含碳量越高,則硬度越大,但也就越容易斷裂;含碳量越低,則硬度越小,卻也就越容易拉伸。

可是,滲碳是一種很考驗科技水平甚至操作水平的活計,因為正常來講,滲碳必須均勻——比方說一把刺刀,其在製造的時候滲碳不均勻,那麼它的強度也就不均勻。萬一出現拼砍,含碳量低的那部分硬度低,就容易缺口;而如果是拼砍時碰上了重型鈍器,含碳量過高的部分又有可能斷裂。

因此,如何均勻滲碳,一直都是這好幾年來京華鋼鐵的重點研究專案。

其實古人也知道滲碳的重要性,只是沒有形成理論,而是靠經驗行事。從考古發掘的含碳塊鍊鐵器物來看,中國古代有意識的在鐵器中滲碳,大約始於春秋時期,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7至前6世紀,那個時期出土的器物中的碳很容易被測出。

在中國,古人有三種方法獲得低碳鋼、鐵,一是塊鍊鐵,二是退火脫碳鋼,三是炒鋼,這個暫不贅述。

科技的進步並不是有個好點子就能馬上用出神效來,高務實提出的滲碳、滲氮、淬火等技術,在後世都是早就過時的垃圾技術,屬於“土法煉鋼”時期的水平。可是放在此時,京華那麼多大匠,忙乎了七八年也沒完全掌握——可以搞出來,但成品率不到三成。

最後還是朱載堉這位真正的科學巨匠出馬,透過無數次試驗,總結了一套詳細、複雜的流程,又為每個程式定下了嚴格的資料,這才把成品率提高到七八成左右,勉強算是值得投入生產了。

也就是到了這個時候,高務實才推出隆慶二式的改款。

實際上,這應該不能算是改款,而是一次換代。因為不光刺刀材料是新型高碳鋼(這個年代的標準),連槍體材料都換了。

所以,京華內部已經把這次換代的火槍稱之為“萬曆一式”。

之所以高務實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採用這個名稱,則是因為其在“火槍”本身的技術上沒有多大進步——依然是滑膛槍,沒有膛線。

不過,考慮到賺錢的必要性,高務實心裡已經準備同意下面的要求,將之命名為“萬曆一式刺刀款”——換代嘛,技術進步了,材料更新了,價錢當然要提升嘍。

之所以找這個機會跟朱翊鈞說,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畢竟,這玩意兒不能僅僅是京華自用——京華再牛逼,也就能裝備兩三萬支,哪怕強迫安南方面換裝,由於高務實也不可能讓安南兵全面換裝,所以頂多也就是五萬支的市場,單支利潤再高也很有限。

因此大明軍方這個市場才是大市場,如果大明的改革能夠繼續穩步推進的話,這個市場至少能達到幾十萬支,如果加上後續的戰損、換代等等,破百萬並不奇怪。

仔細地給皇帝介紹了一番,朱翊鈞笑呵呵地道:“既然你說得這麼好,到時候讓人把新式和舊式的產品各送一支給朕看看,另外也別光給朕,讓兵部和京營、邊軍都參與一下,還有軍械局、兵仗局他們,也都看看,免得到時候又有人跳出來多話。”

高務實心頭暗喜,面上卻不動聲色地答應了。

朱翊鈞又道:“還有,這個價格提高有點多,一支槍要二十四兩銀子,刺刀還要六兩,前後就是三十兩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