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立一個不就完了,老朱家沒別的優勢,就他孃的能生……

於是也先發現,合著老子手裡這不是個香餑餑,是個燙手山芋啊!

所以土木之變後,蒙古人其實根本沒撈到什麼好處,這事兒誰主導的?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

這下清楚了,大明的文官集團根本不怕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文官集團只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好戰的一個文官集團!

那麼問題就轉回來了,既然這個文官集團如此好戰、如此剛烈,連跟人談和都視為不能容忍的恥辱,那為何大明的軍事實力還是不斷下降呢?

甚至大明搞了幾次軍事改革,也沒能抑止這種下降的趨勢,頂多也就暫時性的延緩了一下呢?

因為根子就歪了。

朱元璋這位絲毫不懂經濟的太祖,制定了一個必然會快速崩壞的衛所制度作為明軍的根本制度,而且還特別喜歡搞“祖訓”,要求子孫後代不得違背,這才是後來那麼多名臣名將都救不回大明來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朱元璋所建立的衛所制度在元末明初戰亂年代,確實能夠提供明軍充裕的兵員以及糧草。然而隨著國家的安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併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衛所制度所賴以生存的土地,肯定會被逐漸固化的階層佔據,此制度因此就從根本上遭到了破壞。

正統十年,邊防大將蔣貴上疏:“大同、宣府諸塞下,腴田無慮數十萬,悉為豪右所佔”,連大同、宣府這等軍事重鎮之中軍田,被佔據的現象都如此嚴重,其他地區可想而知只能更甚。

果然,十餘年後,形勢非但未曾有所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正統二十二年,“黃紱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嘆曰:‘健兒家貧至是,何面目臨其上’?”

作為保家衛國的軍人,竟然到了妻子衣不蔽體的地步,可見明中期軍士地位何其低下,生活何其艱辛。

明中期“海內燕安”,各地邊軍閒來無事,於是朝廷頻繁調動各地外戍兵卒入京駐防,誰知踏入京城的大明將士卻發現,自己成為了朝廷各衙門以及勳貴們的奴隸苦工,什麼事都要他們去辦,尤其是各種工程,不去僱傭工匠,偏讓軍兵去做。

因此,士卒都不願到京輪防,而常常耽誤期限,朝廷卻仍然不恤軍情的對其重罰,輕者前往邊塞罰班數月,重者長達年餘。在這種極端嚴苛的軍事制度下,軍人的地位跌至低谷,因此士卒的大量逃亡乃至兵變,便不可避免的在各地衛所相繼發生。

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意識到國家正步入衰落,便從經濟民生、朝堂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孝宗這個人還是相當不錯的,寬厚仁和、勤政躬親、勵精圖治,朝堂上下為之一清,史稱“弘治中興”。

然而軍事方面的改革卻是積重難返。弘治元年,時任兵部尚書馬文升便上言“雖解到衛所,隨逃者十常八九。”即便經過對將領家臣的清理,卻也只清出了百分之二三,相較於大量兵員缺額,這只是杯水車薪。

到了弘治五年、八年,巡按御史張泰接連上疏:甘州多地田地肥沃之處,均被總兵、太監佔據,駐防官軍之衣食不足,已經到了動不動就餓死人、凍死人的地步!

此外,不僅僅來京換防計程車卒遭到奴役,連同京師“十二團營”京營將士也逃不掉徭役之苦。團營十二萬精兵中每年被抽拔做工者多達兩萬,而且一去便是兩到三年,因此連待遇相對於其他邊軍來說還算“較好”的京營將士也多有逃亡。

因此高務實早就認為,衛所制度不改,兵歸將有的體制不變動,這個軍事改革換了誰來都沒用,甚至讓他高務實自己挽袖子上去,也幹不成什麼事,頂多就是跟李鴻章當年的自嘲一樣,做個“裱糊匠”罷了。

可是裱糊匠的工作只能嚇唬人啊,他也不是沒有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