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7章 海軍就是砸錢(4更破萬),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五日後,莫玉麟與阮倦各自出徵,一陸一海。
莫玉麟那邊不消多說,就是正常出兵罷了,他手裡有將近三萬大軍,幾乎相當於鄭松帶去乂安的全部兵力了,現在只是去打兵力薄弱的西線諸城,在高務實主力對乂安治所英都府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應該是沒有壓力的。
阮倦這一路倒有些可以說道之處。此次這東路軍走海路,按道理主將是阮倦無疑,但由於阮倦本身是莫朝降將,而京華艦隊的指揮官是高務實的親信家丁高璟,所以在海上的時候,他這個指揮權是存疑的。
當然,阮倦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從上船之後就當自己只是個乘客,絕不對航行發表任何看法。事實上他曾經數次由海路襲擊乂安、順化,是懂水軍的雙料戰將,不過他對於京華的武裝運輸艦很感興趣,雖然不好多問,但卻一直在仔細觀察。
在他看來,京華的這批船頗有些華夷結合的感覺,尤其是帆,表現得最為明顯。京華的帆也是典型的中式硬帆,帆的形狀和制式也是典型的中式四角帆,但卻在船頭加了三角帆,再加上這些船上使用的拉帆絞車是其他大明船隻上前所未見的,更是有濃濃的“紅毛番”意味。
這些玩意兒,都是按照高務實的指導理論做出來的產品,一開始並不是批次製造的,因為高務實當時也不敢肯定這樣的中西結合是不是好用,他只是仗著有錢,試驗得起罷了。
後來發現,在中式船型和船帆的基礎上,應用一些西方航海的技術還是可行的,這才逐漸推廣開來。
中式的帆無論是南方的梳杆硬帆,還是北方的密杆硬帆,基本結構都差不多,可能帆才是中式與西式的根本區別。中式帆的優點就是由於有數根橫杆的有效支撐,使得單位面積帆的載荷更小,即便出現破裂,也不會很快蔓延到整個帆面,可以給航行者留出足夠的時間在海上進行修補,並且對制帆的材料要求也不高。
而且,硬帆不論什麼風力條件下都能更好地保持形狀,效率損失更小,也不會被風抽到“嘭”然做響。
至於後世人都認為中式硬帆的最大劣勢在於結構過於沉重,這當然是個問題,但高務實透過請動大科學家朱載堉來改良絞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簡化了結構並提高了效率。
不過,高務實現在還是有些不滿意,因為他透過廣州私港的海商瞭解到,佛郎機人的戰船,在與京華同“噸位”戰船的情況下——比如京華武裝運輸艦和同噸位蓋倫船對比,佛郎機人的載炮量比武裝運輸艦就要高,蓋倫船多了八門炮,左右側各多出四門來。
也就是說,同等噸位下,京華的船一側有十四門炮,而佛郎機人有十八門。
這肯定是一個劣勢!
不過還是要看雙方海軍作戰的指導思路:京華這邊跑得更快、操控更精準、能適應各種風力,但火力要弱一點;佛郎機人的蓋倫船機動力不如京華的船,但火力佔優。
至於說什麼船舶結構,誰更抗揍之類的東西,高務實現在也不知道,那都得等那兩艘被俘的大蓋倫被京華的船匠們研究透徹之後才好做出判斷。
現在這個情況,高務實雖然還有不滿,但也勉強能夠接受。主要是,他覺得佛郎機人的單位炮火強大一點並不能改變一個關鍵因素:西方人在東亞能投入的海軍總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他高務實卻可以集中全力!
你單位炮彈投放量比我高一點點又如何,我可以拿數量碾壓你——鄭芝龍當年不就是這麼霸佔南中國海貿易的嗎?我船多人多,頂著一些損失圍過去打跳幫戰也能淹沒了你,這也是一種實力啊。
當然,總體來說高務實是不推崇跳幫戰這種落後戰術的,西班牙人馬上要在這上面吃虧,他高務實怎能跟著抽風?
在航母出現之前,海軍總的發展思路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