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世實學”怎麼就和陸王心學嚴重對立,甚至於還讓高務實認為這個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因為陸王心學其實也是實學出身,至少在其早期,它也是實學這個大體系下的一部分,即所謂的“道德實學”。
或許有人會奇怪,陸王心學走到今天,不是早已經開始虛無主義了嗎?怎麼它居然還是一種實學?
而且,既然它也是實學的分支,高務實又為何反而覺得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這些問題還真是有些源遠流長,不是一句話能總結清楚的。
在中國學術史上,“心學”是指宋明理學中主張以人的心性作為宇宙萬物本原的學術流派。
心學發端於儒學內部“思孟”一系的對人主觀能動精神的弘揚,如孟子所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萬物皆因人而存在,只要是能夠自返本心,依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行,就是一個道德上的“仁人”。
孟子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透過自返本心,就可以瞭解人性,透過洞識人性,又可以獲得天理。
當然這裡特別要說明一點,儒學所言之天理,主要就道德修養的終極依據而言,而並非西洋哲學視野中與人的主觀世界相對峙的客觀規律。
陸王心學的“陸”即陸九淵,他繼承了孟子內向型的治學思路,他指出:“是誠之者人之道也,由大化而化則為聖,而入於不可知之之神,是誠者天之道也。此乃孟子之實學,可漸進而訓至者。”
他認為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求知理路,完全是為了突出儒家“忠恕之道”的道德修養“實學”。
所以他也學著孟子的口吻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其目的,都是為了反對當時的學者只知在書本上鑽研,在名物上考索,卻不知在自家修養上下功夫。
他又說:“古人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亦用制字,其言多少特達,全無議論辭說蹊逕,蓋古人皆實學,後人未免有辭說之累。”
陸九淵的心學,是為了反對當時因科舉考試而形成的,將儒家經典當成進身之階,而全不落實於道德修養之實,從而導致社會風氣腐化的不良學風。
同時,陸九淵的心學,也有反對佛、老虛玄之風的傾向,在反對佛老出世主義的虛玄傾向上,心學、理學、氣學是完全一致的。
陸九淵指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之,得此理也……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儒家之理與佛老之理相比,是儒家不追求什麼彼岸,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此岸世界的宗**常上。對此陸九淵便說:“吾儒之道,乃天下之常道,豈是別有妙道?謂之常典,謂之彝倫,蓋天下所共有,斯民之所日用。”
“別有妙道”即指佛老之道,儘管佛老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也具有“陰翊王化”的作用,但是畢竟不能成為國家的主導文化。
陸九淵說:“此理(儒家文化)乃宇宙所固有,豈可言無?若以為無,則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這是從維護封建綱常名教的立場出發。
陸九淵強調人們不僅要明“實理”,而且還要重視“實行”。他說:“宇宙間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則自有實行,有實學。”
學習的目的,一定要落實到道德踐履上,否則就是欺世盜名的“虛學”,他曾不止一次地表明,學者應當“明實理,做實事”,“一意實學,不事空言。”
因此朱熹也曾經讚揚陸九淵的治學精神,說:“子靜之門,躬行皆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