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0章 西北望,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寧地區,東接秦隴,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護甘涼,一直是引人矚目的戰略要地和歷代王朝重點經營的地區。
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元順帝棄大都北遁。元朝雖亡,但汗廷退據漠北,仍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與明朝遙相對峙。
為了更好地西控諸番,加強對西北的軍事戍防,大明在“關隴藩翰”的河、湟、洮、岷一線,建立了西番諸衛,以防蒙古,用軍事衛所制度管理邊衛地區的軍民等事務。明廷於洪武五年(1372)設定西寧衛,加強對該地的軍事戍防與政治管控,進一步穩定和鞏固了西陲的安定,成為明朝邊陲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明代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於洪武五年(1372)冬置西寧衛。從地緣上看,明代西寧衛所轄,“東至莊浪、西抵西石峽,又西出塞外至罕東衛故地,北依大通河,東南四百里,並河州界,東北六百里,至古浪城;西南一千五百里,抵安定衛故地;西北六百里,接永昌衛境;東去陝西布政司二千三百里,並有古之西平、樂都、西海、澆河之地,十五蕃部所居,猶為附屬”。
在建置上,西寧衛始設之初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一年(1378)改隸陝西行都司,明後期又受甘肅總兵官和甘肅巡撫節制。明朝視西寧為“西夷重地”、“河西巨鎮”,洪武時長興侯耿炳文即統兵駐守西寧衛。
明成祖時又置鎮守官於西寧衛,以右軍都督府都督或陝西行都司都指揮等充任。成化八年,鎮守官改置分防守備。嘉靖三十一年改置分守參將,萬曆時又改置協守副總兵。
此外,弘治元年(1488),明廷又設整飭西寧兵備道,掌撫治沿邊少數民族事宜,整飭兵備,統轄西寧、莊浪、古浪、涼州及鎮番五衛所,兵備官(多由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出任)駐西寧衛,軍政兼攝,地位顯要。
西寧衛設有指揮使一員,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各七員,屬下有鎮撫、經歷、知事各一員,各所設正千戶、副千戶、鎮撫等職,民事由經歷司辦理。
與西寧衛設立相伴,地方武職官制建置體系相繼構築,“明置都指揮以領衛所,置總兵、參將、遊擊、守備以司攻守,又理以憲臣,監以御史,撫以都憲,統以總制”。
西寧地區“設鎮守西寧等處地方總兵官一員;中營中軍遊擊一員,中軍都司一員;左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右營遊擊一員;提塘守備一員”。營兵設“參將下中軍一,千總三,哨把總六,管火器把總二。遊擊下中軍一,千總二,把總二。守備下中軍一,把總一。”
此外防守官又以衛治為中心,四向分守,這裡暫不多說。
衛所官軍分番校閱,置屯遣戍,主要以護守城池、防禦胡虜、備遏盜賊為任務。
西寧衛與高務實曾任的遼東地區有些類似,都是軍民兼治,下轄西寧、碾伯、鎮海、北川、南川、古鄯六千戶所,同時兼領“塞外四衛”——即洪武八年(1375)後,相繼在柴達木盆地西部所設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四衛均由其節制。以“西番之勢益多,其力益弱,西陲之患亦寡”的施政策略,維護明廷於此的統治秩序。
西寧衛作為兼司地方行政的機構,其下有編戶四里,即巴州、紅崖、老鴉和三川,由衛經歷司進行管理,對周圍藏族各部(明朝統稱“西寧十三族”)也行使監督權,各部落僧俗頭目“每歲遇萬壽聖節、正旦、冬至俱赴衛行慶賀禮,又每月赴衛聽受約束”。
衛指揮一級的官員中有專司“撫夷”之職者。弘治初置西寧兵備道後,“撫治番夷”也是副使的重要職責。
明朝西寧衛城大致在現今的西寧市中心(現存北城牆、東城牆、南城牆部分殘垣)。對於明朝西寧衛治西寧城池的修築,有明一代,洪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