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棄,再無經營可言。開平衛同樣亦是如此,永樂初開始內遷,到宣德五年,因蒙古犯邊,永寧衛守將棄逃宣府,宣德帝朱瞻基派薛祿築永寧衛五堡,以便守禦,但因開平、赤城破敗,無法供給永寧衛,只好將開平衛南徙於獨石堡,這就等於放棄漠南蒙古的經營,使得燕京城時刻暴露於蒙古勢力的威脅之下。
相對比洪武時期,永樂、宣德年間,其前線從空間上就後退了三百多里,從而導致了明朝國防上的缺陷性。
正統朝以後,宣府、大同,成為最前線的軍事要塞,外長城成為第一防線,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宣府軍士無法擋下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便可從居庸關長驅直入。
同樣,在燕京以西的地區,本可依賴大同鎮,但自興和守禦千戶所與開平衛內移後,大同鎮失去了東北方的屏障,再加上東勝衛內移後,大同的西北方出現漏洞。在東北、西北屏障皆失之下,大同如同孤城。
不過幸好,經過高拱主持的俺答封貢,和此次高務實的漠南大戰,正面土默特部的宣大一線,算是徹底解除了威脅。
然而高拱的“西懷東制”戰略,至此也還只是完成了一半,薊遼這邊的麻煩還遠遠談不上解決。
早前永樂時期,在那種主動收縮防線局面下,朱棣為了再度羈縻兀良哈部,先採取懷柔的方法,遣使招撫,當時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對於兀良哈三衛各部來說,為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其時叛時附,並同蒙古阿速特部的阿魯臺經常聯兵進攻明朝。
朱棣在攻打阿魯臺時,曾率軍隊打擊支援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兀良哈部雖受到一些傷亡,但並沒有完全被消滅,只能說被明軍暫時壓制住了。
而且前文也曾說過,朱棣一生中的數次北伐,雖然聲勢浩大,但與洪武時期相比,既沒有擒獲韃靼、瓦剌各部的核心領導人物,也沒有從戰略上將蒙古各部擊敗。
而當朱棣死後,大明就停止了對北方的遠征,蒙古各部得到休養的機會,逐漸南下入侵。洪熙年間,曾有大臣建議將東勝、高山等十衛所遷回故地,修堡屯兵,可惜朱高熾只有老成之相,並無安邊拓疆之大志,未予採納。
好在這個時期的兀良哈雖然偶有犯邊,但仍對大明稱臣納貢。
到了宣德、正統年間,兀良哈三衛大舉南遷,其主體部分已逐漸由原駐牧地遷至接近經濟、文化較發達的遼東漢族地區的遼河流域,並逐漸南遷至長城腳下,不時騷擾,讓大明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宣德初,兀良哈部南下的節奏已經到了能在薊州鎮附近的灤河河畔放馬遊牧了,但宣德皇帝採取守成之治,不願開戰,只是一味地告誡,並設定了萬全都司,提高宣府的防禦力,彌補開平衛內徙至後獨石堡的缺口。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大明邊防松馳,御警薄弱。兀良哈三衛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面展開攻勢,向南推進。
“土木之變”後,大明更是畏首畏尾,基本不再採遠征策略,要麼是採取撫綏策略,讓兀良哈三衛得以遊移於潢水、大寧一帶,再就是自己只能在薊州、密雲後衛、隆慶衛、開平衛等地派駐重兵,以防兀良哈三衛叛亂。
此時的長城以北,完全成了人家的草場。而如今,為了配合高務實的漠南大戰,戚繼光出兵佔據了幾百裡之外的大寧城,然而這大寧城卻是個孤城,也不像土默特那邊一樣開始了種植農業,根本就是無根漂萍,只能依賴薊遼方面提供物資支援才能守住。
但這大寧城既然離長城這麼遠,蒙古騎兵攻堅不行,劫掠一下輜重隊難道還不行了?所以張四維這一說,就把申時行的所謂“鎮之以靜即可”徹底駁回了。
----------
感謝書友“talin”的月票支援,謝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