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準備,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積為三萬三千零九十一頃。
這和嘉靖末年相比,軍屯減少了一千多頃,民田減少了三千多頃,總的耕地面積減少了四千多頃。如果高務實的記憶沒錯的話,這種發展趨勢,在原歷史到了萬曆末年至崇禎年間時期,還會更加嚴重,原因多樣,暫時倒沒必要提。
遼東經濟的殘破還表現在大量遼民逃亡。弘治元年,遼民“逃亡日多”。萬曆七年,整個遼鎮“軍民逃亡者半”。
有的“竄伏山東海島漁海以居,率皆避重就輕,往而不返”。有的逃至女真居地,為女真貴族耕種、役使。
歷史上到了最後期,遼東“少壯強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開原道兵備金事潘宗顏寫道“職前往還鐵嶺,一路居民百十為群,或三五十為夥,無論五六十起,紛紛遮告,泣稱草豆尋買不出,地方所產已盡,兼稱春種俱絕。見今各民餬口無粒”,只好逃亡。
現在的情況還沒有那麼嚴重,但也開始有這種趨勢了,尤其是在李成梁執行的作戰思路之下,不怎麼“守土”,而是傾向於去攻擊對方的兵馬,這樣就造成一些地區總是受到兵災,經濟方面當然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經濟殘破造成遼民逃亡,遼民逃亡又加速和加重了遼東經濟的殘破。這已經是一個死結,只有改變李成梁的這種作戰思路才行。
遼東的經濟狀況,大體上可劃為三個地區。一是遼河以西地區,這裡經常遭到蒙佔諸部的侵擾。自山海關以東,寧遠、錦州、義州一帶是“地多沃而反荒”,“村田巳盡”,“三百餘里不見村落,近廣寧稍有村落,而三兩落落如晨星。
自廣寧東至三岔河一百八十里,黃沙白草,一望悽然。”“地荒蕪,而耕種無丁,糧拖欠,而項納無人。其荒涼程度,“雖有沿邊各堡,堡中軍民多者不過四五十家,少者才有二十家”。
對蒙古諸部而言,“寧前無村落可搶”。對明朝邊將而言,“每一將官所守不過三四堡子,無村屯可護。”高務實來遼東上任時也經過了遼西,對此是有體會的。
二是遼河以東,遼陽以北地區。蒲河、汛河、開原、鐵嶺一帶,“三面環夷”,這個地區在王杲、阿臺時期是“有田而軍不敢種”,當然民就更不敢種了,土地只好任其荒蕪。
三是遼河以東,遼陽以南地區。這裡三面臨海,較少受到蒙古的直接威脅和騷擾,在士述兩個地區經濟殘破之時,這個地區就成為“全遼根本之地”。儘管這裡“地無遺利,然多山坡、沙碳,所收較薄”,也挽救不了全遼經濟殘破的總趨勢,而月蒙佔與女真諸部也都早有“垂涎之意”。
【之前發成草稿了,請訂早了的各位重新整理一下。】
現在高務實打算把這三塊地方捏合在一塊,但分不同的重點來發展。
遼南屬於“內線”,那邊不容易遭到兵災破壞,所以之前的遼南計劃照常執行。除了遼南之外,遼南稍微往北,也就是遼陽片區則是重點的工業區,主要就是依靠正要開工的鞍山鐵礦和遼陽鐵廠來帶動,這片區域被高務實劃歸到遼南計劃。
而遼西地區,他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改變李成梁現在的打法,不能總讓蒙古人動不動就殺進關內搶掠。
因為對於蒙古人而言,搶掠的收穫其實有限,但偏偏對於大明而言,搶掠造成的破壞卻很大,這局面一年兩年可能不打緊,八年十年那就壞事了。李成梁的打法雖然給他自己撈到了許多軍功,也造就了一個軍功集團,但對遼西經濟的損害卻是極大。
至於遼北地區,這的主要對手更復雜,西北有蒙古,正北、東北、東面都是女真。女真目前還不算特別不老實,但趨勢已經有些不好,高務實正在想法子改變。
但是不管怎麼改變,都跟遼東的戰守之策逃不開關係,一句話:天天捱打是發展不起來的,遊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