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在商言商,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從高務實搞的水泥問世,大明已經逐漸接受了水泥這種新型建築材料,這幾年來,光從朝廷的角度來說,大同邊牆整修、薊北邊牆整修等工程都大量運用到了水泥。而河工方面也同樣如此,連續數年都大量購入水泥,用於加固關鍵河段以及新挖河段。
按照魏學曾和高務實交底所言,光是今年一年,河工方面用來購入水泥的款項就達到二十七萬兩,而本年河工的朝廷總撥款也只有七十一萬兩,購入水泥的花費佔比達到了38%之多。
這就很好理解魏學曾為此來找高務實商議賒賬的事宜了——工部尚書魏學曾與河總潘季馴都是高拱提拔起來的,他們或許敢於將其他款項延後撥付,但對於京華水泥的貨款,未經高務實同意,他們肯定不敢隨意延後,這太影響內部團結了。
不過,既然是內部,相對來說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私下商議,於是就有了魏學曾今日之行。
高務實知道,京華水泥廠的水泥賣得其實是挺貴的,他並沒有因為要“支援國家建設”就在這方面自己壓價。高務實的思路一直都是希望大明朝廷建立起有效可行的新財政體系,能夠在正常的商業運作範圍下完成國家的各項工程,而不是他高某人從頭到尾學**。
他說自己願意繳稅,這是心裡話,因為在他看來繳稅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國家給於的良好商業環境,商人怎麼可能取得好的利潤率?好比一旦國家動盪,或許有部分商人能發財,但更多的商人肯定只能破產,這就是商業大環境的影響。
但繳稅歸繳稅,正常的商業行為卻不該被扭曲——當然在大明,扭曲的東西太多了,倒也不差這一塊。比方說歷史上萬曆三大徵,很多後世之人都知道,那三場仗戶部根本沒有投多少錢進去,主要是靠萬曆帝的內帑在支撐。
事實上這種國家層面的戰爭,戶部出軍費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事?
還有萬曆中後期的各種因災免稅,免來免去也是內帑幫忙出錢,萬曆甚至不得不下詔警告戶部“不要單恃內帑”。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財政制度扭曲:地方不肯收稅——戶部沒錢所以不肯出錢——皇帝拿內帑補貼國用——內帑沒錢所以廣派中官收取礦稅(商稅為主)——地方上疏罵皇帝貪財——皇帝批評戶部不作為並繼續收礦稅——地方越不肯繳稅。
如此迴圈往復,局面越來越糟,地方官員覺得皇帝貪婪成性,皇帝也嫌這些官員屁用沒有,於是整個國家大局越來越差,皇帝也越來越不待見這些官員。
說到底,關鍵還是官員覺得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哪怕是朝廷缺錢,不夠了也得你皇帝掏腰包補上。而皇帝覺得你們光知道說這裡要減稅,那裡要減稅,減來減去戶部窮得老鼠都不肯去,一旦國家有事,一個大子都拿不出來,盡要朕自掏腰包?朕難道會法術,無中生有便拿得出真金白銀來?那行,收稅這件事你們乾脆就別管了,朕自己派家奴去收!
而太監們到了地方,除了肯定要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務之外,當然也還得自己撈一筆“辛苦費”,於是壓榨地方那也是常有的。這時候再加上地方官府的冷眼旁觀甚至暗中慫恿,地方上鬧出對抗礦監的亂子又有什麼好奇怪?
說穿了,就是八個字:自私自利,權責不分。自私自利主要指官員,權責不分倒是可以怪萬曆自己——連帶他的祖宗們。大明朝這麼多年,居然沒有一個皇帝覺得這套財政體系有問題,該改革!
在萬曆之前的皇帝們,竟然大多沒有認識到稅收不起來是件十分要命的事,到了萬曆,他其實還稍微“進步”了一點,認識到了錢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因為不管辦什麼事,都得要有錢。只是他也沒從制度上想辦法,只能靠著“不要臉”去撈錢補貼這個千瘡百孔的財政體系。
歷史上的萬曆“貪財”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