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章 宮裡宮外(三十)議“三讓”,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問題就在於有些“秀”是一定要做的,只有做了這個秀,才算完成了某種程式,才具備合法性,最終讓人無話可說。
朝鮮內附當然不是新君即位,但偏巧還真有與漢文帝繼位那會兒類似的隱患。
這個隱患便是天下大變,人心不定。
當然,“天下大變,人心不定”的自然並非大明,而是說朝鮮。
眾所周知,唐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滅高句麗,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在漢後首次正式迴歸中原王朝統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高句麗國家從此消失,後來的高麗又是從哪冒出來的呢?答桉是新羅。
九世紀末,新羅由於農民反對封建殘酷剝削的鬥爭,逐漸衰落下去。在此過程中,其西南地區的甄萱和北部地區的弓裔,分別成立了後百濟國與後高句麗國,朝鮮半島從而被分裂成了“後三國”。
後三國各自擴張領土,展開角逐,空前地加強了封建剝削和壓迫。隨之而起的就是土地改革、新官僚機構的形成、佛教的衰弱、儒教的形成等等,這些發生在15世紀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國誕生的一部分。
朝鮮半島的混亂之世慢慢到了918年,後高句麗的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後高句麗亡國。
王建隨即遷都開城(當時叫松嶽),為了利於統治,使各部歸附,王建將所建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改國號為“高麗”——此處著重說明一下:高句麗與高麗完全沒有繼承關係!
一個已經滅亡了250年的國家,其民早已分徙各地。高麗這個詞,其實是來源於論語中“山高水麗”的附會。而高麗後來的英文名“goryeo”源於高句麗的英文名“goguryeo”。而三韓的英文名“korea”則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實際上,無論“goguryeo”,都是唐代傳入新羅的漢字音讀,都來源於中國的歷史古籍。
高麗建國初期的北方大概在後世大同江以北的龍興江一線與渤海國對峙。936年-943年,高麗北擴到後世朝鮮元山市。993年,高麗西北部到達鴨綠江。
高麗蒙古戰爭後,高麗北部的東界、北界被蒙元佔領,成為元朝的雙城總管府和東寧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濟州島也長期成為蒙古人的直接管轄地“耽羅軍民總管府”,負責防倭和高麗海外僑民事務。
元末期,高麗積極北拓,收復北部被蒙古佔領的土地。1388年,在明朝擊敗東北地區的北元軍隊後的第一年,明太祖建立鐵嶺衛以取代元朝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開元路。
由於高麗聲稱對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擁有主權,彼時重心全放在繼續討伐元朝餘孽的明朝不打算節外生枝,遂放棄了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地,並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後世遼寧沉陽東南奉集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鐵嶺衛又從奉集堡移至銀州(後世遼寧省鐵嶺市)。
高麗末年和朝鮮王朝初期,李成桂對朝鮮半島圖們江流域加強了管理,招撫居住在該地區的女真人,最終使圖們江和鴨綠江成為大明與朝鮮的界河。
簡而言之,高句麗早就被唐朝滅亡,後來的高麗是從新羅分裂而出,繼而又改朝換代為朝鮮並逐步統一朝鮮半島的。
究其歷史,可以說當前的李氏朝鮮乃至追朔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