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9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華在遼東試種水稻是確有其事的。這事不是京華下屬各級想出來的法子,而是來自於高務實自己的主張,當時他提出這個試驗的時候,京華內部都驚呆了。
眾所周知,水稻在傳統上是典型的南方農作物,而北方人歷來以玉米、小麥為主要農作物。遼東或者說中國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在相回當長的時間裡是不種水稻的,正如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淪陷後的那首悲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但現代人都很清楚東北大米是很出名的,可見東北肯定能種水稻。那麼東北水稻的種植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首先要說明一個情況:通常而言的“中國水稻”和“東北水稻”其實是兩個概念。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但那是在長江流域。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
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水稻由舟山群島北傳到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五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後世有東北地區的學者對水稻何時開始在東北進行種植進行了考證,認為大概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默許屬國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開始。
不過,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其實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上游渾江兩岸(後世桓龍湖主幹水系)種植,但是並不成功。
朝鮮人倒是對水稻很執著,一直堅持,於是又沿著渾江,一路種到桓仁、通化一帶,可惜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省桓仁縣的一位金姓朝鮮移民在一個叫上古城(後世桓仁古城鎮)的地方才試種成功了。
然而,這種子是他從朝鮮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可是產量卻極低,畝產不足150公斤——注意此時的世界各地水稻平均畝產已經大幅提高,不能用當前大明萬曆時期的畝產資料來對比。
東北水稻的發展,客觀點講其實要感謝日本人。朝鮮移民在試種水稻之初,稻種都是從朝鮮老家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適應性表現並不好。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東北水稻的種植歷史才能算是真正開始,因為北海道氣候與東北近似,該稻種能夠適應東北的氣候環境。
但是這一次也只是試種成功,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是在日俄戰爭之後。當時清政府為了驅除俄國勢力,邀請日本來打俄國。日本勝利以後,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也就是南滿鐵路。
這時,日本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農場和稻種,後來從偽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開始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東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廣起來。不過當時跟著日本人種植水稻的中國人並不多,日本人甚至把在東北吃大米的中國人列為“經濟犯”。
再往後就是抗戰勝利乃至於內戰勝利之後的事了,當地民眾發現水稻的確可以種植並且效益甚佳,開始自發種植。而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後,東北農民生產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水稻的推廣這才全面鋪開,最終形成了後世東北的水稻生產形勢。
這些事高務實是怎麼知道的呢?他前世在基層的時候作為“年輕幹部”,曾在東北大米形成品牌、全國熱銷之際,由市裡組織,派往黑龍江某地考察學習兄弟地區“名優農產品種植與品牌推廣”經驗。上述這些事情,他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